TOP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西联手,为肺“减负”

2023-10-09 20:1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慢性气道疾病,其特征为持续存在的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这一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慢阻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幸运的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阻肺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慢阻肺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慢阻肺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导致气道炎症、黏液分泌增加、气道重塑和小气道阻塞,进而引起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出现呼吸衰竭、肺心病等严重并发症。

二、西医治疗慢阻肺的方法

药物治疗

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可松弛气道平滑肌,缓解气流受限。

糖皮质激素:对于急性加重期患者,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可减轻炎症反应。

抗感染药物:当合并感染时,合理使用抗生素有助于控制病情。

茶碱类药物:具有舒张支气管和轻度抗炎作用,但使用时需监测血药浓度。

非药物治疗

氧疗:对于低氧血症患者,长期家庭氧疗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康复治疗:包括呼吸功能锻炼(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运动训练(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呼吸肌力量,改善肺功能。

无创通气:对于呼吸衰竭患者,无创正压通气可改善呼吸功能,降低死亡率。

三、中医对慢阻肺的认识及治疗

中医认为,慢阻肺属于“肺胀”“喘证”等范畴,其发病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肺气虚弱,卫外不固,易感受外邪;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肾不纳气,气不归元,均可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从而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

中药治疗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等进行辨证,分为外寒内饮证、痰热郁肺证、痰浊阻肺证、肺肾气虚证等不同证型,分别给予相应的中药方剂治疗。

单方验方:如三子养亲汤、麻杏石甘汤等,具有祛痰、平喘、止咳作用,在临床应用中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中医特色疗法

针灸:通过针刺肺俞、定喘、足三里等穴位,调节脏腑功能,缓解症状。

艾灸:艾灸肺俞、肾俞等穴位,可温阳散寒,扶正祛邪。

拔罐:在背部膀胱经进行拔罐,可疏通经络,祛除邪气。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阻肺的优势

协同增效

西药能够迅速缓解症状,控制病情;中药则从整体上调理脏腑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二者结合可提高治疗效果。例如,在急性加重期,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和糖皮质激素的同时,配合清热解毒、化痰平喘的中药,可更快地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症状。

减少副作用

长期使用西药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如激素的依赖性、骨质疏松等。中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西药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耐受性。比如,在使用激素治疗时,配合滋阴降火、补肾壮骨的中药,可减少激素的不良反应。

提高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关注疾病的症状缓解,还注重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中医的康复疗法和调理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五、注意事项与展望

个体化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病情严重程度、体质、合并症等,做到因人而异,精准治疗。

定期随访

患者应定期到医院复诊,监测肺功能、血常规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生活调理

患者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展望未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慢阻肺具有广阔的前景。随着对慢阻肺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不断创新和优化,相信能够为慢阻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让我们携手努力,为慢阻肺患者的肺“减负”,为他们带来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

(王朝伟 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 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中医科主任)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