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长期卧床怎么防褥疮?翻身时间表请收好

2023-07-20 13:3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长期卧床患者因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极易引发褥疮(压疮)。据统计,住院患者褥疮发生率约为10%-25%,而居家护理患者因缺乏专业支持,风险更高。褥疮不仅导致皮肤破损、感染,严重时可能引发败血症甚至死亡。本文将系统解析褥疮的预防机制,并提供科学翻身时间表及护理要点。

一、褥疮为何“偏爱”长期卧床者?——压力、摩擦与潮湿的“三重暴击”

褥疮的核心成因是局部组织持续受压,导致血流中断、缺氧缺血,最终引发组织坏死。其发生需满足以下条件:

1.压力强度与时间:人体毛细血管压约为2.1-4.3kPa,当局部压力超过此值且持续2小时以上,即可阻断血流。骨隆突处(如骶尾部、足跟、髋部)因皮下脂肪少、缓冲能力弱,成为褥疮高发部位。研究显示,持续受压4小时即可引发不可逆组织损伤。

2.摩擦力与剪切力:患者半卧位时,身体下滑产生的摩擦力会损伤表皮;平卧时,骶尾部与床面间的剪切力(因深层组织移动受阻)可拉断毛细血管,加速褥疮形成。

3.潮湿环境:汗液、尿液、粪便等分泌物会软化皮肤,降低其抵抗力。潮湿皮肤受压时,损伤风险增加5倍。

4.营养与全身状态:低蛋白血症、贫血、糖尿病等慢性病会削弱组织修复能力。老年患者因皮肤弹性下降、感觉减退,褥疮风险显著升高。

二、科学翻身:预防褥疮的“黄金法则”

翻身是打破持续压力的最有效手段,其核心原则是“定时、交替、全面”。以下为不同护理场景下的翻身策略:

1. 基础翻身时间表(适用于无特殊禁忌患者)

每2小时翻身1次:夜间可延长至3小时,但需密切观察皮肤状态。

交替使用3种体位:平卧、左侧卧(30°-45°)、右侧卧(30°-45°),避免同一部位长期受压。

重点保护骨隆突处:翻身时使用枕头或楔形垫支撑身体空隙,减少局部压力。

2. 特殊患者调整方案

肥胖患者:因体重大、压力集中,需缩短翻身间隔至1.5-2小时,并使用气垫床分散压力。

脊柱损伤患者:需根据损伤部位选择翻身方式(如颈椎损伤需整体轴线翻身,避免扭曲)。

术后患者:若伤口未愈合,需避开手术部位翻身,并遵医嘱调整频率。

终末期患者:若频繁翻身增加痛苦,可结合局部减压(如使用泡沫敷料)并缩短观察间隔。

3. 翻身技巧要点

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拽等动作,防止摩擦损伤皮肤。可由2人协作,一人托住头肩部,另一人托住臀部和下肢,同步翻转。

使用辅助工具:翻身枕可固定体位,减少滑动;透明敷料可保护易受压部位(如足跟),同时观察皮肤变化。

记录翻身时间:在床头卡或护理记录单上标注翻身时间及体位,避免遗漏。

三、褥疮预防的“组合拳”:从减压到营养支持

翻身仅是预防褥疮的基础措施,需结合以下策略形成完整防护体系:

1. 减压设备的应用

气垫床:通过交替充气改变受压部位,适合长期卧床患者。需定期检查气垫是否漏气,避免局部塌陷。

泡沫敷料:高密度泡沫可分散压力,适用于骨隆突处(如骶尾部、足跟)。需每3-5天更换一次,污染时立即更换。

凝胶坐垫/枕:用于轮椅患者,可减少坐骨结节处压力,但需避免阳光直射导致老化。

2. 皮肤护理的“三部曲”

清洁:每日用温水擦拭皮肤,避免用力搓洗。失禁患者需及时清理排泄物,并使用皮肤保护剂(如氧化锌软膏)形成隔离层。

保湿:干燥皮肤易皲裂,可涂抹无刺激性润肤霜(如凡士林),但需避开伤口。

检查:每日至少2次检查全身皮肤,重点观察骨隆突处、耳廓、腹股沟等隐蔽部位。发现红斑、水泡或破溃时,立即采取措施并就医。

3. 营养支持的“关键角色”

蛋白质摄入:每日蛋白质需求量为1.2-1.5g/kg(健康人为0.8g/kg),优先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豆制品)。

维生素与矿物质:维生素C可促进胶原蛋白合成,锌能增强免疫力,可通过新鲜蔬果或补充剂摄入。

水分管理:每日饮水量需达1500-2000ml(心肾功能允许下),避免脱水导致皮肤弹性下降。

4. 早期活动的“被动替代”

关节被动运动:每日为患者活动四肢关节(如屈伸肘膝、旋转腕踝),每次10-15分钟,可促进血液循环。

电动按摩床:通过周期性振动刺激肌肉收缩,适合无法耐受主动运动的患者。

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感觉减退患者,可通过电刺激唤醒肌肉活动,减少压疮风险。

四、褥疮的早期识别与干预——从“红斑”到“溃疡”的演变

褥疮发展分为4期,早期干预可逆转损伤:

Ⅰ期(淤血红润期):皮肤完整,局部出现压之不褪的红斑。此时需立即解除压力,使用泡沫敷料保护,并加强翻身。

Ⅱ期(炎性浸润期):表皮或真皮破损,形成水泡或浅表溃疡。需清洁伤口,使用水胶体敷料促进自愈,避免感染。

Ⅲ期(浅度溃疡期):全层皮肤破损,可见皮下脂肪。需清除坏死组织,使用银离子敷料抗感染,并咨询伤口护理专家。

Ⅳ期(坏死溃疡期):肌肉、骨骼或肌腱暴露,可能伴发骨髓炎。需手术清创,并联合抗生素治疗。

关键提醒:若发现皮肤发紫、变硬或温度异常,即使未破损也需按Ⅱ期处理,避免病情恶化。

五、家属护理的常见误区与纠正

误区1:“翻身越频繁越好”
过度翻身可能增加患者痛苦,甚至导致皮肤损伤。需根据患者耐受性调整频率,一般每2小时1次即可。

误区2:“使用气垫床可完全替代翻身”
气垫床可减少压力,但无法完全消除。需结合翻身及皮肤护理,形成多重防护。

误区3:“按摩受压部位可促进血液循环”
按摩可能加重组织损伤,尤其是已出现红斑的部位。正确做法是解除压力并使用减压敷料。

误区4:“褥疮是难免的,无需特别预防”
95%的褥疮可通过科学护理避免。家属需树立“预防优于治疗”的理念,主动学习护理知识。

六、结语

长期卧床患者的褥疮预防是一场“持久战”,需以科学翻身为核心,结合减压设备、皮肤护理、营养支持及早期活动形成综合防护。家属的耐心与细心是患者康复的关键——从每2小时的翻身到每日的皮肤检查,从营养餐的搭配到心理的安抚,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生命质量。记住:褥疮不是卧床的“必然结局”,而是护理疏忽的“可避免后果”。用专业与爱心筑起防线,让长期卧床不再与褥疮画等号。

(梁小梅 沁阳市中医院)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