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康复领域,脑瘫儿童的言语障碍常常成为家长和医护人员关注的焦点。这类障碍并非单一问题,而是由大脑损伤导致的一系列言语功能异常,涉及呼吸、发声、共鸣、构音等多个环节,且每个孩子的表现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从呼吸角度来看,脑瘫儿童常存在呼吸模式异常。正常说话时,我们能平稳控制呼气的流量和时间,而脑瘫儿童由于呼吸肌协调障碍,往往出现呼吸浅快、呼气时间短的问题。有些孩子说话时会突然中断,仿佛一口气接不上来;还有些孩子则会过度用力呼气,导致说话声音忽强忽弱,难以维持稳定的气流支持。这种呼吸控制的缺陷,直接影响了言语的连贯性和音量调节能力。
发声方面的障碍也较为常见。声带振动异常会导致声音质量改变,比如出现声音嘶哑、粗糙,就像砂纸摩擦的质感;还有些孩子的声音过高或过低,与年龄不符,且难以根据语境调整音调。部分孩子会出现 “气息声”,说话时伴随明显的漏气现象,这是由于声带闭合不全所致。更严重的情况是,有些孩子几乎无法发出可辨识的声音,只能通过喉鸣或气音表达需求。
共鸣障碍在脑瘫儿童中同样普遍。正常情况下,鼻腔、口腔和咽喉的共鸣腔能协同工作,让声音清晰饱满。但脑瘫儿童由于软腭、咽喉肌等部位的运动受限,可能出现开放性鼻音或闭塞性鼻音。开放性鼻音是因为软腭无法正常闭合鼻咽通道,导致说话时过多气流从鼻腔漏出,使得鼻音异常浓重,听起来就像一直张着嘴用鼻子发力说话,比如发 “爸爸” 这个词时,容易变成带有浓重鼻音的 “趴趴”;闭塞性鼻音则是鼻腔共鸣通道被异常阻断,气流难以进入鼻腔产生振动,声音因此失去鼻腔共鸣的支撑,变得沉闷、不响亮,如同鼻子被完全堵住时说话的感觉,这两种情况都会严重影响语音的清晰度。
构音障碍是最容易被家长察觉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发音不准确、咬字不清。这是由于唇、舌、下颌等构音器官的运动协调能力差,无法完成精细的发音动作。例如,发 “b”“p” 等唇音时,嘴唇无法有力闭合,导致发音模糊;发 “l”“r” 等舌尖音时,舌头不能灵活抬起,可能误读为其他音。有些孩子会把多个音素混淆,比如将 “哥哥” 说成 “得得”,“老师” 说成 “老西”;还有些孩子会省略音节,把 “苹果” 说成 “苹”,难以发出完整的词语。随着词汇量增加,这种构音问题会让句子变得难以理解,比如将 “我要喝水” 说成 “我要禾西”,外人几乎无法听懂。
此外,言语流畅性障碍也可能出现。部分脑瘫儿童说话时会出现重复、停顿、拖长音等现象,与口吃类似,但本质不同 —— 这并非心理因素导致,而是神经肌肉控制障碍的结果。比如,一个孩子想说 “妈妈”,可能会重复 “妈… 妈… 妈”,或者在 “妈” 字上拖长音,无法顺利过渡到下一个音节。这种流畅性问题会让孩子在表达时感到挫败,甚至逐渐不愿开口说话。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言语障碍往往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例如,呼吸功能差会加重发声困难,而发声异常又会进一步干扰共鸣和构音,导致整体言语能力下降。同时,言语障碍还可能伴随吞咽困难、流涎等问题,因为控制言语和吞咽的神经通路存在重叠,肌肉协调障碍会同时影响这两种功能。
对于家长来说,早期识别这些表现至关重要。比如,当孩子到了该说话的年龄(通常 1 岁左右开始说单字,2 岁左右说简单句子),却只能发出少数几个音,或者发音含糊不清;说话时总是气短、声音微弱;出现明显的鼻音异常或声音嘶哑等情况,都可能提示存在言语障碍。此时,及时寻求言语治疗师的帮助,通过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如呼吸训练、构音器官运动训练、发音练习等,多数孩子的言语功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理解脑瘫儿童言语障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制定有效康复计划的前提。每个孩子的障碍组合和严重程度都独一无二,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全面评估,才能量身定制训练方案。通过耐心的引导和科学的干预,我们可以帮助这些孩子逐步提升言语能力,让他们更顺畅地表达自己,融入家庭和社会生活。
(何钰涛 洛阳市孟津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 主管康复治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