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牙科小镜子进嘴前,都经历了啥

2025-07-22 19:4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先认识:牙科小镜子,口腔里的“侦察兵”

牙科诊所里,那个能伸到嘴里照出牙齿背面的小镜子,看着不起眼,却是医生的“好帮手”。它能帮医生看清牙齿内侧、牙龈深处的情况,就像口腔里的“侦察兵”,哪里有蛀牙、哪里牙龈发炎,都逃不过它的“眼睛”。

但这个每天和嘴巴“亲密接触”的小镜子,进嘴前可不是“拿起来就用”。它得经过一整套“严格训练”,从里到外彻底清洁消毒,确保安全后才能上岗。不然,上一个人的细菌可能“搭便车”,传到下一个人嘴里,那可就麻烦了。

二.第一步:“脱下脏衣服”,先把表面污渍冲掉

小镜子从患者嘴里拿出来后,表面可能沾着口水、牙菌斑,甚至一点点血渍。这时候第一步不是直接消毒,而是先“粗洗”——用流动的水冲掉表面的脏东西,就像我们吃完饭先把碗里的剩饭倒掉。

护士会用软毛刷轻轻刷洗镜子的正反面、手柄缝隙,连镜子和手柄连接的小角落都不放过。这一步要快,趁着污渍还没“干透粘牢”赶紧清理,不然后面消毒再用力,也可能有“漏网之鱼”。刷完后再用流动水冲干净,确保表面看不到明显的污渍。

三.第二步:“泡个药浴”,初步杀灭大部分细菌

粗洗后的小镜子,要进入“酶洗液”里泡一泡。酶洗液是专门对付蛋白质污渍的“高手”,口水、血渍里的蛋白质遇到它,会被分解成小分子,更容易被洗掉。就像用洗洁精能去掉油污,酶洗液能瓦解那些“顽固污渍”。

浸泡时间有讲究,一般5到10分钟,让酶洗液充分发挥作用。泡的时候还要时不时翻动一下镜子,确保每个角落都泡到。这一步是为了给后面的消毒“铺路”,把细菌赖以为生的“食物残渣”彻底清除,让它们无处藏身。

四.第三步:“高温高压澡”,给小镜子来个“彻底大扫除”

泡完酶洗液,冲洗干净后,小镜子会被放进一个特制的“消毒盒”里,然后送进“高压蒸汽灭菌器”——这可是消毒环节的“核心武器”。

灭菌器里的温度能达到134℃,压力是正常大气压的两倍多。在这种高温高压环境下,细菌、病毒、芽孢(细菌的“休眠体”,抵抗力极强)都会被彻底杀死,就像被“蒸熟煮透”一样,连最顽固的微生物也无法存活。这个过程一般持续15到20分钟,确保每个角落都被“高温覆盖”。

为啥要用高压蒸汽?因为高温能杀死微生物,但水在高压下沸点升高,134℃的蒸汽比100℃的沸水穿透力更强,能钻进镜子的缝隙、手柄的小孔里,把藏在里面的细菌“一锅端”。这一步是目前公认的最可靠的灭菌方式,比用酒精擦、紫外线照都彻底。

五.第四步:“体检合格”,才能拿到“上岗许可证”

从灭菌器里拿出来的小镜子,还不能直接用,得先“体检”。护士会检查灭菌指示卡——每个消毒盒里都放着一张小卡片,没灭菌时是一种颜色,灭菌合格后会变成另一种颜色(比如从粉色变成黑色)。只有卡片变色符合标准,才能说明消毒到位。

同时,还要检查小镜子的包装是否完好。消毒后的镜子会放在密封的无菌袋里,袋子一旦破损,外界的细菌可能“趁虚而入”,那就白消毒了。所以包装有破损的,必须重新消毒,绝对不能将就。

六.第五步:“排队待命”,在有效期内“上班”

合格的小镜子会被整齐地放在无菌柜里,等待“召唤”。但它的“保质期”不长,一般在包装完好的情况下,有效期是7天。超过7天,就算没打开过,也得重新消毒,因为环境里的细菌可能慢慢“渗透”进去,或者包装的密封性随时间下降。

每次用的时候,护士会撕开无菌袋,拿出来直接递给医生,全程不会让镜子碰到除患者口腔外的任何地方。用完后,又会重复上面的“清洁-消毒”流程,开始新一轮的“上岗准备”。

七.不只是小镜子,这些牙科器械都要“过五关”

不光是小镜子,牙科里的牙钻、镊子、探针,只要是接触患者口腔黏膜的器械,都得走这套流程。牙钻的结构更复杂,有很多小管道,里面可能藏着细菌,所以清洗时还要用专用的“高压水枪”冲洗管道内部,确保每个缝隙都干净。

有些不耐高温的器械(比如某些塑料材质的工具),会用低温灭菌的方式,比如用环氧乙烷气体消毒,但同样要经过严格的清洁、灭菌、检测流程,确保安全。

八.为啥要这么麻烦?每一步都是为了“防传染”

口腔里的细菌病毒可不少,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都可能通过污染的器械传播。如果小镜子消毒不到位,上一个人嘴里的病毒可能沾在镜子上,传到下一个人嘴里,尤其是口腔有溃疡或出血时,风险更高。

严格的消毒流程,就是为了切断这种“交叉感染”的链条。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风险,也要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防范。对患者来说,躺在牙椅上看到医生打开全新包装的器械,心里也能更踏实。

九.最后想说:小镜子的“消毒之旅”,藏着对健康的认真

牙科小镜子看着简单,从使用到再次上岗,要经过五六道严格的工序。每一步清洗、每一次消毒,都不是“多此一举”,而是消毒供应室护士们对患者健康的守护。

下次躺在牙科椅上,看到医生拿起亮晶晶的小镜子时,就知道它已经经过了“千锤百炼”,安全得很。这份看不见的努力,就是为了让每个人看牙时,只担心牙齿问题,不担心传染风险——这才是看牙最该有的安全感。

(秦学君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大学路消毒供应室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