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崴脚不是“小事”,韧带可能在偷偷“哭”
“医生,我又崴脚了!就是下楼梯没踩稳,脚脖子咔嗒一声,现在肿得动不了。”门诊里,小王捂着脚踝皱着眉,这已经是他半年内第三次崴脚了。每次都觉得“休息几天就好”,没当回事,结果现在成了“习惯性崴脚”——走平路都可能突然“打软”,体育课更是想都不敢想。
很多人觉得崴脚就是“扭了下筋”,揉揉、贴个膏药就行。其实,崴脚时最容易受伤的是脚踝外侧的韧带,尤其是“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这两条韧带像两根橡皮筋,平时把脚踝骨头绑得牢牢的,防止脚向外侧歪。崴脚时,脚踝突然向内翻,韧带会被猛地拉长、甚至撕裂,就像橡皮筋被扯过头,要么变松,要么直接断了。
韧带受伤后,如果没好好修复,就会变得松弛无力。这时候脚踝就像“没关紧的门”,稍微一碰就容易晃,下次走路稍不注意,就会再次崴脚。反复几次,“习惯性崴脚”就找上门了。
二、哪些信号说明韧带“没长好”?
崴脚后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说明韧带可能没恢复好,得赶紧重视:
1. 崴脚后1周,脚踝还是肿得厉害,走路一瘸一拐,甚至不敢踩地;
2. 平时走路总感觉脚踝“不稳”,像踩在棉花上,偶尔会突然“晃一下”;
3. 穿高跟鞋、走不平的路时,心里发慌,总怕再次崴脚;
4. 脚踝外侧按压时还会疼,尤其是转动脚踝时,能感觉到里面“咯噔响”。
有个爱穿高跟鞋的姑娘,第一次崴脚后没休息,忍着疼继续上班,结果三个月内崴了四次。后来做了磁共振检查,发现距腓前韧带完全撕裂,只能通过手术缝合,术后还得戴护具养三个月,得不偿失。
三、崴脚后第一时间,这三步比“揉脚”管用
很多人崴脚后第一反应是“揉揉就好了”,其实这是大错特错。韧带刚受伤时,周围血管会破裂出血,揉脚会让出血更厉害,肿得更凶。正确的做法是“RICE原则”,前48小时尤其关键:
1.Rest(休息):让脚踝“罢工”
崴脚后立刻停下走路,别尝试“使劲踩踩看能不能动”,越动韧带撕裂越严重。如果疼得厉害,找个凳子坐下或躺下,最好用拐杖辅助走路,让受伤的脚完全不负重,至少坚持3天。
2.Ice(冰敷):给血管“降温止血”
用毛巾裹着冰袋(或冷冻的矿泉水瓶)敷在崴脚处,每次15-20分钟,每隔2-3小时敷一次。低温能让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肿胀。注意别直接把冰块贴在皮肤上,会冻伤。48小时后再换成热敷(用热水袋或热毛巾),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肿。
3.Compression(加压):给脚踝“绑个绷带”
用弹性绷带(运动商店能买到)从脚趾开始,往上缠绕脚踝,稍微绑紧一点(以不觉得发麻为度),能减轻肿胀。注意别绑成“粽子”,如果感觉脚趾变紫、发麻,赶紧松开重新绑。
4.Elevation(抬高):让脚“高过心脏”
躺着时在脚下垫个枕头,让脚踝的高度超过心脏,这样血液和组织液会顺着重力回流,肿消得更快。看电视、睡觉的时候都保持这个姿势,比吃药还管用。
四、韧带“长好”后,还得练“力量”,不然还会崴
很多人消肿不疼了就觉得“好了”,其实这只是“表面康复”。韧带虽然长上了,但会变得松弛,脚踝周围的肌肉(比如腓骨长短肌)也会因为长时间不活动而萎缩。肌肉没力气,就没法帮韧带“稳住”脚踝,自然容易反复崴脚。
所以,消肿不疼后(大概1-2周),必须开始“脚踝力量训练”,重点练这三个动作:
1.抓毛巾:练足底肌肉
坐在椅子上,把毛巾铺在地上,用受伤的脚的脚趾反复抓握毛巾,每次抓10下,每天3组。这个动作能增强足底肌肉,提高脚踝的稳定性。
2.抗阻勾脚:练小腿外侧肌肉
用弹力带套在脚背上,脚向身体方向勾(对抗弹力带的阻力),保持5秒再放松,每次15个,每天3组。腓骨长短肌是脚踝外侧的“守护者”,练强了能有效防止脚踝内翻。
3.单脚站立:练平衡能力
站稳后,抬起没受伤的脚,用受伤的脚单脚站立,尽量坚持10秒以上,每天练5次。一开始可以扶着墙,慢慢减少支撑,直到能轻松站稳30秒。平衡能力好了,走路时脚不容易“打滑”。
这些训练看似简单,但一定要坚持,至少练1-2个月。有个篮球运动员崴脚后,每天坚持做这三个动作,三个月后重返赛场,再也没崴过脚。
五、“习惯性崴脚”了,还能救吗?
如果已经成了“习惯性崴脚”(一年崴脚超过3次),也别灰心,根据严重程度,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1.轻度松弛:靠护具+强化训练
平时走路或运动时,戴个“踝关节护具”(选带绑带的那种,比普通护踝支撑性强),给脚踝“加个保险”。同时坚持前面说的力量训练,尤其是单脚站立,每天练5分钟,多数人坚持3个月后会明显好转。
2.中度损伤:试试“理疗”帮韧带“变紧”
到医院康复科做理疗,比如超声波治疗(促进韧带修复)、电刺激(增强肌肉力量),配合专业的康复训练(比如平衡板训练)。有个患者通过理疗+训练,从“每月崴脚”变成“半年没崴过”。
3.重度撕裂:可能需要手术“缝补”
如果韧带完全撕裂,脚踝松动严重,走路都晃,就得通过手术缝合或重建韧带。手术不大,但术后需要戴护具固定6-8周,之后再进行康复训练,才能恢复正常功能。
六、这些习惯,能让脚踝“更抗造”
1.选对鞋子:给脚踝“配个好装备”
别总穿高跟鞋、人字拖或鞋底太硬的鞋,这些鞋对脚踝的支撑性差,容易崴脚。选鞋时看三点:鞋跟高度不超过3厘米,鞋帮能包裹住脚踝,鞋底有一定弹性(能弯曲但不易变形)。运动时穿专业的运动鞋(比如篮球鞋、跑步鞋),它们的鞋底和鞋帮设计能减少脚踝内翻的风险。
2.走路别“走神”:注意脚下的“坑”
下楼梯时看好台阶,别玩手机;走在不平的路面(比如石子路、草地)时,放慢脚步,尽量让脚平放着踩地;运动前先做5分钟热身,活动脚踝(转动脚踝、踮脚尖),让韧带和肌肉“醒过来”。
3.平时多练“脚踝力量”:别等受伤了才后悔
没崴过脚的人,也可以常做抓毛巾、单脚站立这些动作,把脚踝肌肉练得强壮,就像给房子加了“承重墙”,不容易倒塌。尤其是爱运动、常穿高跟鞋的人,每天花5分钟练,能有效预防崴脚。
七、最后说句实在话
崴脚就像“韧带感冒”,初期没治好,就可能变成“慢性鼻炎”——反复发作,麻烦不断。别觉得“年轻人恢复快”就硬扛,韧带可不管你年龄大小,没养好就是会松弛。
作为骨科医生,见过太多因为“小崴脚”拖成“大麻烦”的患者。其实只要第一时间做好冰敷、休息,后期坚持练力量,90%的崴脚都能彻底恢复,不会留下后遗症。
记住:脚踝是身体的“基石”,基石稳了,走路、运动才踏实。对自己的脚踝好一点,它才能陪你走更远的路。
(刘红超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 骨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