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由2013年的10.9%增加到2018至2019年的12.4%,糖尿病人群中2型糖尿病(T2DM)占90%以上,超重和肥胖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如何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已成为大众普遍关注的话题。
1.糖尿病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0GTT)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可用于筛查和诊断糖尿病。如果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如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满足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7.0 mmol/L,或OGTT 2h静脉血浆葡萄糖≥11.1 mmol/L,或HbA1c≥6.5%,或随机静脉血浆葡萄糖≥11.1 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如果缺乏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则需要同一时间点的两个血糖指标或两个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不包括随机血糖)方可诊断为糖尿病。当两个不同的血糖指标检测结果不一致,即一个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另一个血糖指标未达到诊断切点时,则需要再次检测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的血糖指标,并考虑可能影响血糖指标检测结果的因素,方可诊断。
2.自我管理方式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可伴发各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早亡。行为与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降低血糖和血压,调节血脂,控制肥胖,减少心血管事件,是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一线治疗措施。其包括维护健康饮食、坚持体育锻炼、保持正常体重、保证良好睡眠、避免吸烟和酗酒、做好心理调适、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以及科学进行血糖自我监测等。
2.1.控制体重
对于所有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应调整生活方式,控制总能量摄入。超重/肥胖患者减重的目标是3~6个月减轻体重5%~10%。消瘦者应通过合理的营养计划达到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
2.2.合理膳食
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患者应当接受个体化能量平衡计划,目标是既要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又要满足不同情况下营养需求。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面食、饼干等)和含糖饮料的摄入,以全谷物或杂豆类替代1/3精白米、面等主食。提倡选择低血糖负荷的食物。
2.3适量运动
运动锻炼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综合管理中占重要地位。规律运动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体成分及生活质量,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而且对糖尿病高危人群一级预防效果显著。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规律运动8周以上可将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低0.66%;坚持规律运动的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显著降低。
指南推荐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150min(如每周运动5d,每次30 min)中等强度(50%~70%最大心率,运动时有点用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打太极拳等);应增加日常身体活动,减少坐姿时间。建议每周进行2~3次抗阻练习(两次锻炼间隔≥48h)。伴有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时,不应采取运动治疗。
2.4其他
科学戒烟,避免被动吸烟。不建议糖尿病患者饮酒,有饮酒习惯的应当戒酒,规律作息,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总之,高血糖患者的自我管理是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出发,做一些自我行为管理和调整,如保持理想的体重、适当运动、改变饮食结构以减少热量摄入、限盐、减少含糖或代糖饮料摄入、戒烟、不过量饮酒和保持良好情绪等,不仅能减轻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也能改善糖耐量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从而预防和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中国糖尿病行为与生活方式干预指南(2024 版)
(杜九州 河南省胸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