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每年秋冬季节高发,具有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的特点。其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和接触传播(如手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后触摸口鼻)。虽然戴口罩是日常防护中常见的措施,但仅依赖口罩并不足以完全阻断流感传播。科学防护需结合多重措施,综合防护。
一、戴口罩的正确方式
口罩是阻断飞沫传播的重要屏障,但需满足两个条件:类型合适与使用规范。
1.口罩类型选择
普通棉布口罩或活性炭口罩对流感病毒防护效果有限,因其无法有效过滤微小颗粒。推荐使用医用外科口罩或N95/KN95及以上级别口罩:前者能阻挡大部分飞沫和飞沫核,适合日常公共场所使用;后者对0.3微米颗粒的过滤效率达95%以上,适合高风险环境(如医院、密闭场所)。
2.佩戴规范要点
贴合面部:口罩需完全覆盖口鼻,金属条沿鼻梁压紧,避免侧边漏气。
避免触摸:佩戴期间勿用手调整口罩或触碰外层,防止病毒通过手部接触传播。
及时更换:潮湿、污染或佩戴超过4小时后需更换新口罩,避免防护力下降。
正确摘脱:摘口罩时仅触碰耳绳或头带,摘下后立即丢弃(一次性口罩)或放入清洁袋(可重复使用口罩),随后洗手。
常见误区:口罩叠加佩戴(如双层外科口罩)不会显著提升防护效果,反而可能因密封性差导致漏气;儿童需选择专用尺寸口罩,避免过大或过小影响防护。
二、手卫生
流感病毒可通过手部接触污染物体(如门把手、电梯按钮)后触摸口鼻进入人体,因此规范洗手是防护的关键环节。
1.洗手时机
以下场景必须洗手:外出归来、咳嗽/打喷嚏后、接触公共物品后、准备食物前、用餐前、如厕后。若无法立即洗手,可使用含酒精(≥60%)的免洗洗手液临时清洁。
2.七步洗手法
湿手:用流动水湿润双手。
涂皂:取适量肥皂或洗手液,均匀涂抹掌心、指缝、手背。
揉搓:按“内外夹弓大立腕”顺序揉搓至少20秒(约唱两遍《生日快乐歌》时间):
掌心相对揉搓;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揉搓;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揉搓;
弯曲手指关节在掌心揉搓;
拇指在掌中旋转揉搓;
指尖在掌心揉搓;
揉搓手腕。
冲洗:用流动水彻底冲净泡沫。
擦干:用干净毛巾或一次性纸巾擦干,或自然晾干。
注意事项:免洗洗手液需等待酒精完全挥发后再接触食物;避免用盆装水洗手,防止二次污染。
三、保持社交距离与通风
流感病毒在密闭、拥挤环境中更易传播,通过物理隔离和环境干预可显著减少感染机会。
1.社交距离
在公共场所(如超市、车站)尽量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距离,避免近距离交谈或聚集。流感高发期减少非必要外出,尤其是前往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
2.通风换气
室内环境需定期开窗通风,每日至少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使用空调时避免长时间密闭,可开启“通风模式”或搭配空气净化器(需定期更换滤网)。学校、办公室等场所应加强通风管理,降低病毒在空气中的浓度。
3.咳嗽礼仪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掩口鼻,若无纸巾可用手肘内侧遮挡,避免飞沫扩散。使用后的纸巾立即丢入垃圾桶,并洗手。
四、增强免疫力与及时就医
流感防护需“防”“治”结合,通过提升自身抵抗力降低感染风险,并在出现症状时及时处理。
1.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如鱼、蛋、豆类)、维生素(如新鲜蔬果)和矿物质的摄入,避免高糖、高盐、高脂饮食。
规律作息:每日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或过度劳累。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每次30分钟以上,增强心肺功能。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呼吸道黏膜,酒精可能抑制免疫系统,均需避免。
2.疫苗接种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尤其推荐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及医务人员等高危人群每年接种。疫苗需在流感季前接种(通常为每年9-11月),以产生足够抗体。
3.症状监测与就医
若出现发热(体温≥38℃)、咳嗽、咽痛、肌肉酸痛等流感样症状,应立即居家休息,避免接触他人。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需及时就医。确诊流感后,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以缩短病程并减少并发症风险。
流感高发季,每个人都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从细节做起,共同守护公共卫生安全。
(许萌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