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宝贝重症护理,不是“硬操作”,是“巧呵护”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里的小宝贝,有的是早产的“小不点”,有的是生病需要特殊照顾的小家伙。给他们做护理,不能像给大孩子那样“按流程来”,得像拆精密的小零件——轻手轻脚,还得懂他们的“小信号”。
这些小宝贝体重轻、器官嫩,皮肤薄得像纸,血管细得像头发丝,护理时力气大了不行,动作快了不行,得用一堆“巧办法”,既保证治疗效果,又让他们舒服点、少受罪。
二、给小宝贝扎针,靠的不是“力气”,是“手感和耐心”
小宝贝的血管细,尤其是早产儿,手背、脚背的血管只有牙签那么粗,扎针成了护理里的“技术活”,这里面的巧办法可不少:
1.选血管像“找细线”,先看“皮肤透光度”
小宝贝皮肤薄,在暖箱的灯光下有点透亮,血管会隐约显出淡淡的青色。有经验的护士会先观察血管走向,选那些直一点、不打弯的血管(比如额头正中、手腕内侧),避开关节和骨头突出的地方,这里的血管不容易滑动,扎进去成功率高。
2.针头“挑最小的”,进针“像羽毛落地”
给小宝贝用的针头,比普通针头小几号(通常是24G或26G,细到能穿进头发丝)。进针时不用力戳,而是用手腕轻轻发力,让针头以几乎平行于皮肤的角度“滑”进血管,就像羽毛落在皮肤上,既稳又轻,减少宝贝的疼痛感。
3.固定用“软敷料”,别让针头“晃来晃去”
扎好针后,固定是关键。不用硬邦邦的胶布绕好几圈,而是用透气的透明敷贴轻轻粘住,边缘剪得圆圆的,不硌皮肤;如果是手脚的针,会用软纱布裹一圈,再套个小小的棉质手套或袜子,既固定了针头,又让小宝贝感觉暖和舒服。
三、喂小宝贝吃奶,不是“灌进去”,是“顺着节奏来”
重症的小宝贝,有的吸力弱,有的不会吞咽,喂奶得讲究“巧劲”,既要让他们吃够,又不能呛到:
1.喂奶姿势“像抱小猫”,头和身体“一条线”
抱着喂奶时,不是让宝贝平躺,而是用一只手托着他们的头和后背,让身体稍微倾斜(约30度),头比肚子高一点,这样奶水不容易反流到气管里。就像抱着一只小猫,稳稳的,又不压迫他们的胸口。
2.奶嘴选“软头小孔”,流速“一滴一滴控”
不能用普通奶嘴,得用专门的早产儿奶嘴——头是软硅胶的,像妈妈乳头的质感,上面的孔特别小,奶水只能慢慢滴出来。宝贝吸一下,才流出一滴,不会因为流速太快呛到,也能让他们慢慢学会吞咽的节奏。
3.用“胃管喂奶”时,推奶“跟着呼吸走”
有的小宝贝暂时不能自己吃,得用胃管(从鼻子或嘴巴插进胃里)喂奶。推奶的时候不一口气推完,而是看监护仪上的呼吸波形,在宝贝呼气的时候推一点点,吸气的时候停下来,顺着呼吸节奏来,避免奶水随着吸气进入肺部。
四、给小宝贝翻身,不是“拽过来”,是“像翻书页”
小宝贝长时间躺一个姿势,容易压红皮肤,翻身得轻得像翻书页,既换了姿势,又不惊醒他们:
1.翻身前“先打招呼”,让宝贝“有准备”
翻身前,护士会轻轻摸摸宝贝的脸蛋或小手,用轻柔的声音说说话(即使他们听不懂),让他们先感知到有人要碰自己,身体不会突然紧张。就像给别人递东西前先喊一声,减少惊吓。
2.双手“托着全身”,翻身“分两步走”
一只手托住小宝贝的头和脖子(护住颈椎),另一只手托住屁股和腿,先轻轻把上半身往旁边挪一点,停顿一秒,再慢慢把下半身转过来,整个过程像翻一本轻轻的书,身体不会扭曲,关节不会被拧到。
3.翻身后“垫个小软枕”,姿势“稳又舒服”
翻成侧卧位后,不会让他们空着身子躺,而是在后背垫一个卷起来的小毛巾(像个小枕头),厚度刚好能支撑住身体,不会往回翻;头旁边也垫个薄薄的棉垫,让脖子不用使劲,自然放松,这样的姿势能保持很久,宝贝也不觉得累。
五、保护小宝贝的皮肤,不是“涂得多”,是“选得对、护得细”
小宝贝的皮肤薄,容易红、容易破,护理时得像呵护花瓣一样仔细:
1.洗澡用“流动温水”,沐浴露“少到几乎没有”
洗澡不用盆浴泡,而是用流动的温水(38℃左右,比体温稍高一点)轻轻冲,像下雨一样淋在身上。沐浴露选无泪配方的,每次只用一点点(大概黄豆大小),在手心搓出泡沫后再轻轻抹在宝贝身上,重点洗脖子、腋窝、腹股沟这些容易藏汗的地方,洗完马上用软毛巾吸干水分,不使劲擦。
2.涂润肤霜“像涂面霜”,只抹“关键部位”
不用全身涂厚厚的润肤霜,只在容易干燥的地方(脸颊、手肘、膝盖、脚后跟)抹一点点婴儿专用润肤乳(无香料、无酒精的),用指腹轻轻打圈按摩,让皮肤吸收,不留下黏糊糊的感觉,避免堵塞毛孔。
3.换尿布“快而轻”,别让皮肤“闷太久”
换尿布时不拖沓,解开旧尿布后,先用温水洗干净小屁股(女宝从前向后洗,男宝按住小鸡鸡别尿到身上),用柔软的纱布拍干,晾几秒钟让皮肤透透气,再穿上新尿布,边缘别勒太紧(能伸进一根手指就行),避免闷出红屁股。
六、给小宝贝保暖,不是“盖得多”,是“温度刚刚好”
重症的小宝贝体温调节能力差,怕冷又怕热,保暖得“精准控温”:
1.暖箱温度“按体重调”,像“恒温小房间”
暖箱不是固定一个温度,而是根据宝贝的体重和日龄调:体重1公斤以下的,暖箱温度可能设到34-35℃;体重2公斤以上的,可能设到32-33℃,就像给他们量身定做的小房间,温度刚刚好,不用盖被子也暖和。
2.盖被子“选纯棉薄款”,只盖“肚子和脚”
不在暖箱里的宝贝,盖的被子是专门的婴儿棉毯,薄得像纱布,只盖肚子和脚,胳膊和胸口露在外面,既不会因为盖太多出汗,又能护住关键部位不着凉。被子边缘不压在身上,松松的,不影响呼吸。
3.接触宝贝前“先暖手”,别让“冷手冰到娃”
护士或家长接触宝贝前,会先搓搓手,或者把双手放在暖箱上捂一会儿,让手的温度和宝贝的体温差不多再碰他们。换尿布、喂奶时,冷手突然碰到皮肤,宝贝会受惊哭闹,暖过的手接触他们,只会觉得舒服,不会紧张。
七、和小宝贝“互动”,不是“大声逗”,是“轻声细语加轻触”
重症的小宝贝虽然小,但也能感知外界,互动得用“温柔法”:
1.说话“像蚊子哼”,频率“慢半拍”
跟他们说话时,声音压得很低,像耳语一样,语速放慢,一句一句说(比如“宝宝乖,阿姨给你换尿布啦”),不用复杂的词,他们虽然听不懂内容,但能感受到声音的温柔,身体会放松。
2.触摸“像羽毛扫”,时间“短而频”
轻轻摸摸他们的小手、小脚,或者用手指轻轻划过脸颊,力度像羽毛扫过,每次只摸几秒钟,一天多摸几次。这种轻柔的触摸能刺激他们的触觉发育,也能让他们熟悉护理人员的气息,减少陌生感。
3.放音乐“选心跳声”,音量“低到快听不见”
暖箱里有时会放特制的音乐,不是儿歌,而是模仿妈妈子宫里的心跳声和血流声,音量调得很低,像背景音一样。小宝贝听着熟悉的声音,会像在妈妈肚子里一样安心,哭闹变少,睡得更稳,恢复也快。
八、小宝贝重症护理的“巧”,藏在“懂他们”里
给小宝贝做重症护理,技巧再多,核心都是“懂他们”——懂他们的脆弱,懂他们的需求,懂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不适。
这些巧办法,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是护士们在一次次护理中慢慢摸索出来的:知道他们怕疼,就把动作放轻;知道他们怕冷,就把温度调好;知道他们需要安全感,就用温柔的触摸和声音陪伴。
对重症的小宝贝来说,这些巧办法不仅能让治疗顺利进行,更能让他们在不舒服的日子里,感受到一点点像妈妈怀抱一样的温暖和舒服。这大概就是重症护理里,最有温度的“技巧”。
(董付华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新生儿重症医学科二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