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小生命的重症照护,这些要点很关键

2025-08-06 20:5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小生命的“脆弱”,需要“精准”的照护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里的小宝贝,有的提前来到世界(早产儿),体重可能只有几百克;有的出生后遇到健康问题(如呼吸困难、感染),各个器官都还没“准备好”应对外界。他们的身体像精密的小仪器,一点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受影响——体温高0.5℃可能是感染信号,吃奶慢1分钟可能提示体力不支。

重症照护不是简单的“喂饱、保暖”,而是像给小树苗搭温室,既要挡住风雨,又要给足阳光,每个细节都得掐着“刻度”来,这些关键要点,是守护小生命的核心。

二、体温:不能“高一点”也不能“低一点”,要“刚刚好”

小宝贝的体温调节中枢像个没调准的温度计,冷了不会自己裹紧被子,热了不会自己脱衣服,体温必须靠外界精准控制:

1.暖箱温度“按体重算”,像“定制恒温舱”

体重越轻,需要的温度越高:

l 体重<1000克的超早产儿,暖箱温度可能设到35℃左右;

l 体重1000-1500克的,温度调到34-34.5℃;

l 体重2000克以上的,可能降到32-33℃。

每天还会根据宝贝的体温微调(比如体温升到37.5℃,就把暖箱温度降0.5℃),确保核心体温稳定在36.5-37.5℃,不多也不少。

2.穿衣盖被“按温度来”,别用“大人的感觉”判断

不在暖箱里的宝贝,穿衣遵循“洋葱法”:贴身一件纯棉连体衣,外面根据室温加薄棉外套,盖的被子是专用的婴儿棉毯(薄厚像单层毛巾被)。判断冷热不摸手脚(小宝贝手脚容易凉),而是摸后颈和后背——温热无汗就是刚好,出汗了就减一点,发凉就加一点。

3.操作时“先预热”,别让宝贝“突然受凉”

给宝贝换尿布、洗澡前,先把要用的衣物、毛巾放在暖箱上烘一会儿,或者用手捂热;打开暖箱操作时,动作要快(不超过5分钟),旁边准备好小暖灯照着,避免温度降得太快,就像给他们“搭个临时小帐篷”,挡住冷空气。

三、呼吸:小鼻子小嘴巴,呼吸“不能堵、不能急”

小宝贝的呼吸道像细吸管,稍微有点分泌物就可能堵,呼吸节奏乱了还可能缺氧,照护时得“盯着呼吸看”:

1.睡姿“侧着点”,避免“舌头堵喉咙”

平躺着时,小宝贝的舌头可能往后滑,堵住气道,所以会让他们侧躺(左右交替),后背垫个小毛巾卷固定,头稍微偏向一侧,既能让呼吸通畅,又能避免吐奶时呛到气管里。

2.清理鼻痂“用生理盐水”,别用“硬东西抠”

鼻孔里有鼻痂时,不用棉签或手指抠(容易损伤鼻黏膜),而是滴1-2滴生理盐水,等鼻痂软化后,用吸鼻器轻轻吸出来,吸力调到最小档,像“温柔地吸走灰尘”,不刺激宝贝的小鼻子。

3.用呼吸机时“参数细调整”,像“帮着喘气”

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的宝贝,压力和频率都按体重和病情调:体重小的压力低(比如6-8cmH2O),频率快(40-50次/分钟),就像护士在旁边“轻轻帮他们推胸口”,既不让肺太累,又能保证氧气够。每次调整参数后,都要盯着监护仪看呼吸波形,确保和宝贝的自主呼吸“合拍”。

四、喂养:不是“吃得多就好”,是“吃得对、消化得了”

重症小宝贝的胃像小玻璃球,容量小、消化弱,喂养得“少量多次、精准计算”:

1.奶量“按体重加”,一天加一点

刚开始可能每次只喂1-2毫升(像小勺子舀一勺),每天根据宝贝的消化情况加一点(比如每天加0.5-1毫升),体重1公斤的宝贝,一天总奶量可能只有20-30毫升,比一个矿泉水瓶盖还少。加奶前先看有没有腹胀、呕吐,大便正常才敢加,不盲目追求“多吃快长”。

2.喂奶速度“滴着来”,用“输液泵控速”

不是一口气喂完,而是用输液泵控制喂奶速度,比如2毫升的奶,可能要滴30分钟,让胃慢慢适应。如果宝贝吃着吃着呼吸变快、脸色发青,马上停下来,等平稳了再继续,就像给小树苗浇水,慢慢滴才能渗进去,不会淹到根。

3.特殊宝贝“吃特殊奶”,按需定制

l 早产儿吃“早产儿奶粉”(热量高、好消化);

l 消化不好的宝贝吃“深度水解奶”(蛋白质打碎了,容易吸收);

l 有黄疸的宝贝,奶量足够才能多排便,帮助退黄疸,护士会算着时间喂,确保一天吃够8-10次。

五、感染防控:“手比消毒水还重要”,细节藏在“洗手”里

小宝贝的免疫力像没设防的城堡,一点细菌都可能引发大问题,防控感染的关键在“细节”:

1.进病房“先洗澡”,衣服“专用”

进入重症监护室前,医护人员要换专用的洗手衣、戴帽子口罩,手洗够15秒(按“七步洗手法”搓遍手心、手背、指缝),再用免洗消毒液擦一遍;家长探视前也要洗手、换衣服,手机和物品不能带进病房,避免把外面的细菌带进去。

2.接触宝贝“前后都洗手”,不碰完这个碰那个 

给一个宝贝换完尿布,必须重新洗手才能碰另一个;碰过宝贝的衣服、尿布后,要洗手才能碰他们的脸和嘴巴。就像“一人一消毒”,每个宝贝都有自己的“清洁圈”,不交叉污染。

3.奶瓶奶嘴“每次消毒”,像“做手术的器械”

用过的奶瓶、奶嘴,先用水冲干净,再放进消毒锅高温煮15分钟,晾干后才能再用;吸奶器的配件每次用完也必须消毒,避免奶渍里的细菌滋生,确保宝贝“入口的东西”绝对干净。

六、皮肤护理:“像保护豆腐”,一点摩擦都怕

小宝贝的皮肤薄得像宣纸,摩擦一下就可能破,护理时“轻得像碰羽毛”:

1.换尿布“不拽不拉”,用“抬屁股法”

换尿布时,一只手轻轻抬起宝贝的屁股(只抬一点点),另一只手把尿布塞进去,不拽着腿拉,避免皮肤被尿布边缘磨红。每次换完都要检查腹股沟、大腿根,这些地方容易淹,擦点护臀膏(像涂面霜一样薄),形成保护膜。

2.打针后“按压用棉球”,不揉

打完针拔针时,用无菌棉球轻轻按住针眼(不用力压),按3-5分钟直到不出血,不揉不搓,避免把血管里的血揉到皮下形成淤青。固定针头的敷贴要选透气的,贴的时候不拽皮肤,边缘留空隙,不勒出红印。

3.翻身“垫软枕”,骨头突出处“重点保护”

骶尾部、脚后跟这些骨头突出的地方,每天用软毛巾或泡沫垫垫着,每2小时轻轻翻一次身(像翻书页一样慢),检查皮肤有没有发红,发红了就换个姿势,不让同一部位压太久,避免压疮。

七、病情观察:“盯着细微变化”,比监护仪还敏锐

重症宝贝不会说话,病情变化藏在细节里,护士的眼睛得“像放大镜”:

1.看“脸色和反应”,比数值还准

监护仪上的数值正常,但宝贝脸色突然发白、眼神发呆,可能是有问题;或者平时会哭,突然不哭了,也可能是不对劲。这些“非数值信号”,有时比机器报警还重要,护士会定时轻轻碰一下宝贝的脚,看有没有反应,判断是否舒服。

2.记“大小便次数”,算“量和颜色”

每次换尿布都要记大便的颜色(黄的、绿的、有奶瓣吗)、次数,小便的量(用称重法算,1克尿=1毫升),这些能反映喂养是否合适、有没有脱水或感染。比如大便突然变稀、次数增多,可能是肠道感染,要马上告诉医生。

3.听“呼吸声音”,有没有“异常动静”

正常呼吸是平稳的“呼呼”声,如果听到“喉鸣”(像小猫叫)、“痰鸣”(呼噜呼噜),可能是气道有分泌物或水肿,要及时清理,避免堵着气。护士会把耳朵凑近宝贝的胸口听,比听诊器还敏感。

八、环境:“像妈妈肚子里”,安静、昏暗、稳定

重症宝贝需要一个“类似子宫”的环境,减少外界刺激,帮助恢复:

1.光线“暗一点”,用“暖光小灯”

暖箱上盖着遮光布,只留一盏小夜灯(像月光一样柔和),白天不突然开大灯,晚上不关灯(留一点光方便观察),避免光线太亮刺激眼睛,让宝贝分不清白天黑夜。

2.声音“轻一点”,说话像“耳语”

走路轻、开关门轻、操作时尽量不碰撞器械,说话声音压到最低(像两个人悄悄聊天),监护仪的报警声调小,响了马上处理,不让宝贝被突然的声音吓一跳(惊跳会消耗体力)。

3.气味“单一”,不用香水、护手霜

医护人员不喷香水、不用香味护手霜,避免陌生气味刺激宝贝。病房里只有淡淡的奶味和消毒水味,让宝贝在熟悉的气味里更安心,就像在妈妈身边一样有安全感。

九、小生命的重症照护,“心细”比“技术”更重要

给重症小宝贝照护,技术是基础,心细是关键——温度差0.5℃要调,奶量多0.5毫升要算,哭声变了要查,皮肤红了要换姿势。这些看起来琐碎的事,串起来就是守护小生命的“防线”。

每个小宝贝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统一标准”,照护时既要按流程来,又要根据他们的反应调整,就像园丁给每棵小树苗修剪枝叶,看它长得快还是慢,再决定浇水多少、晒太阳多久。

正是这些关键要点里的细节,让一个个脆弱的小生命慢慢强壮起来,从暖箱里的“小不点”,长成能被妈妈抱在怀里的健康宝贝。这大概就是重症照护最有意义的地方——用耐心和细心,陪小生命闯过最初的难关。

(董付华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新生儿重症医学科二病区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