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止血攻略:消化道出血的家庭应急与预防之道

2023-09-12 08:1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认识消化道出血:症状识别是关键

消化道出血根据出血部位可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通常表现为呕血或咖啡样呕吐物,大便呈柏油样黑便;下消化道出血则主要表现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其他伴随症状可能包括头晕、乏力、心悸、出冷汗等失血表现,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症状。

家庭中若发现以下警示信号需高度警惕:呕吐物中带血或呈咖啡渣样;大便颜色变黑或带鲜血;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等;伴随剧烈腹痛或原有腹痛性质改变。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提示消化道存在活动性出血,需要立即采取应对措施。

二、家庭应急处理:冷静应对三步走

第一步:立即采取休克体位

发现家人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时,首先要保持冷静,让患者立即平卧,抬高下肢约30度,形成休克体位。这种体位有助于血液回流至心脏,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同时松开患者的衣领、腰带等束缚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患者有呕吐,应将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导致窒息。

第二步:严格禁食禁水

消化道出血患者必须严格禁食禁水,任何食物或液体的摄入都可能刺激消化道黏膜,加重出血。此时连水都不能喝,因为液体可能稀释胃内凝血块,影响自然止血过程。可用湿棉签轻轻湿润患者嘴唇缓解口干,但切忌吞咽。禁食时间应持续至专业医疗人员评估后给出明确指示。

第三步:正确使用止血药物

家庭药箱中可常备一些止血药物,如云南白药、凝血酶等。云南白药可口服0.5-1克,每4小时一次;凝血酶需用生理盐水或牛奶(温度不超过37℃)溶解后服用,每次500-2000单位。但需注意,这些药物只能作为应急措施,不能替代专业医疗救治。服药后仍需立即就医,且要准确记录服药时间和剂量,便于后续治疗参考。

三、预防之道:远离出血诱因

1. 药物使用需谨慎

许多常用药物可能损伤消化道黏膜,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长期服用这些药物的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配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质子泵抑制剂)。高血压患者需注意控制血压,避免血压骤升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服药期间要戒烟限酒,定期检查大便潜血,及时发现潜在出血风险。

2. 饮食调理有讲究

预防消化道出血的饮食应以温和、易消化为原则。多食用富含维生素K的绿叶蔬菜(如菠菜、西兰花)和优质蛋白(如鱼肉、蛋清),有助于维持正常凝血功能。避免过硬、过热、过冷、辛辣刺激的食物,如坚果、火锅、冰饮、辣椒等。进餐要细嚼慢咽,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胃病患者可少食多餐,减轻消化负担。

3.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适度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腹压骤增。戒烟限酒至关重要,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胃黏膜,酒精则直接刺激消化道并影响凝血功能。保持情绪稳定,学会压力管理技巧,因为长期精神紧张会导致胃酸分泌异常,增加出血风险。

四、高风险人群的特别防护

1. 肝硬化患者

肝硬化患者因门静脉高压易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这是最危险的消化道出血类型之一。这类患者需严格禁酒,避免粗糙食物,定期胃镜检查评估静脉曲张程度。医生可能会建议服用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降低出血风险,必要时行内镜下套扎或硬化治疗。

2. 老年群体

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黏膜修复能力减弱,更易发生消化道出血。应特别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多种抗凝药物联用。定期口腔检查,及时治疗牙周疾病,减少因吞咽血液导致的假性消化道出血误判。保持适度活动,预防便秘,避免排便用力导致出血。

3. 术后患者

消化道手术后患者要严格遵守医嘱逐步恢复饮食,从流质、半流质到软食过渡。避免过早摄入难以消化的食物导致吻合口出血。注意观察大便颜色变化,定期复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术后康复期要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

记住,消化道出血不是小问题,及时专业的医疗干预才能确保安全。通过科学的家庭应急处理和长期的预防措施,我们完全能够有效应对消化道出血风险,守护全家人的消化健康。预防胜于治疗,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消化道出血的威胁。

(尹瑞 西华县中医院 肝胆脾胃病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