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CPR的正确步骤:从识别到施救,你做对了吗?

2023-04-17 14:5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心脏骤停是威胁生命的紧急状况,每延迟1分钟进行心肺复苏(CPR),患者的生存率就会下降7%-10%。掌握正确的CPR技术,能够在急救人员到达前为患者争取宝贵时间。本文将系统介绍从现场评估到持续施救的完整CPR流程,帮助您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正确反应。

一、现场安全评估与初步判断(黄金10秒)

在接近患者前,必须首先确保环境安全。观察周围是否存在漏电、火灾、交通危险等隐患,确保施救过程不会造成二次伤害。确认安全后,立即进行患者状态评估:

1.意识判断 :双膝跪于患者肩侧,轻拍其双肩并大声呼喊"你怎么了?"。如无任何反应(如呻吟、肢体活动),立即启动急救流程。

2.呼吸检查 :采用"听-看-感觉"法,将耳朵贴近患者口鼻,眼睛观察胸部起伏,同时计时5-10秒。需要注意的是,濒死喘息(不规则抽泣样呼吸)也属于无效呼吸,需立即施救。

3.脉搏确认 :非专业人员可省略此步骤。医务人员应同时检查颈动脉搏动(气管旁开2指处),评估时间不超过10秒。

二、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确认患者无意识、无正常呼吸后,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呼救与求助 :指定现场特定人员拨打急救120电话,并明确要求获取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如果是单独施救,成人患者应先拨打急救电话再开始CPR,儿童婴儿则先进行2分钟CPR再呼救。

2.体位调整 :将患者仰卧于坚硬平面(如地面),翻转时注意保护头颈部。解开或剪开胸前衣物,暴露按压部位。

三、高质量胸外按压技术规范(C-A-B顺序)

现代CPR采用C-A-B流程(循环-气道-呼吸),优先保证血液循环:

1.按压定位 :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下半部),对于女性可参考胸骨剑突上两横指位置。

2.手法要点 :

施救者双膝分开与肩同宽

一手掌根置于定位点,另一手交叉重叠

双臂伸直,肩关节垂直于患者胸部

利用上半身重量垂直下压

3.按压参数 :

深度:成人5-6厘米(儿童约5厘米,婴儿约4厘米)

频率:100-120次/分钟

回弹:每次按压后让胸廓完全回弹,但掌根不离开胸壁

比例: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为1:1

4.常见错误 :

按压时手臂弯曲或用力过猛导致肋骨骨折

按压中断超过10秒(如检查呼吸或调整位置)

按压过程中身体晃动影响力度传导

四、开放气道与人工呼吸技术

完成30次按压后(约18秒),立即进行气道管理:

1.清除异物 :将患者头偏向一侧,用手指勾出可见的口腔异物(如假牙、呕吐物)。怀疑颈椎损伤时避免头部转动。

2.开放气道 :

仰头提颏法 (标准方法):一手压前额,另一手食指中指抬起下颌骨,使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垂直于地面

托颌法 (怀疑颈椎损伤时):双手托起下颌角,避免头部后仰

3.人工呼吸 :

保持气道开放,捏紧患者鼻翼

正常吸气后完全包住患者口唇形成密封

匀速吹气1秒,观察到胸部隆起即可

松开鼻翼让气体被动排出,重复第二次

避免过度通气(每次吹气量500-600ml)

五、AED使用与循环维持

获取AED后立即使用,遵循以下步骤:

1.开机准备 :按下电源键,按照语音提示操作。有些型号开盖即自动开机。

2.电极片粘贴 :

右电极:患者右锁骨下方

左电极:左乳头外侧腋前线处

确保皮肤干燥,必要时剃除胸毛

3.心律分析 :停止所有接触,AED自动分析心律。如提示"建议电击",确认无人接触患者后按下放电按钮。

4.电击后处理 :立即恢复CPR,从胸外按压开始。每2分钟AED会自动重新分析心律。

六、特殊情况处理要点

1.儿童婴儿CPR调整 :

婴儿按压:双拇指环抱法(两拇指按压胸骨,其余手指支撑背部)或双指法

儿童通气:可采取口对口鼻方式

按压/通气比:单人施救30:2,双人施救15:2

2.溺水患者 :先进行5次人工呼吸再开始常规CPR,强调早期通气。

3.孕妇患者 :将子宫向左推移(可在右臀下垫枕头)减轻对下腔静脉压迫。

七、持续施救与交接要点

1.施救持续时间 :持续CPR直到出现以下情况:

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

专业急救人员到达并接管

2.效果评估 :每5个循环(约2分钟)快速检查呼吸和脉搏,但中断时间不超过10秒。

3.医疗交接 :向到达的急救人员准确报告:

心脏骤停发生时间

已实施的急救措施

AED使用情况与除颤次数

患者任何反应变化

掌握规范的CPR技术,每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生命的守护者。记住,不完美的CPR远胜于不作为,您的及时反应将为患者赢得宝贵的生存机会。建议通过红十字会、AHA等权威机构获取正规培训,让急救技能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

(王鲁阳 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