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化内科的诊室里,常有患者带着一叠厚厚的检查报告困惑地问:“医生,我拉肚子、腹痛好几年了,一开始说是肠炎,后来又怀疑是肠结核,怎么到现在才查出是克罗恩病?” 这并非个例。作为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克罗恩病的误诊率长期居高不下,据临床统计,其平均确诊时间长达 3-5 年,不少患者在反复就医中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克罗恩病的 “狡猾” 首先体现在症状的普遍性上。它最常见的表现是腹痛、腹泻、体重下降,这些症状与普通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甚至消化不良高度重叠。江苏的一位患者回忆,最初只是吃了生冷食物后腹泻,当地诊所按 “急性肠炎” 开了抗生素,症状确实暂时缓解。但半年后症状复发且伴随低热,辗转多家医院,先后被怀疑为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直到出现肠梗阻接受手术,病理检查才最终确诊为克罗恩病。这种 “时好时坏” 的特性,让很多患者和医生放松了警惕,容易当作普通肠道问题处理。
其次,克罗恩病的病变范围极广,给诊断带来极大挑战。它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整个消化道,其中以回肠末端和结肠最为常见,但也有患者表现为食道溃疡、肛周脓肿等 “非典型” 症状。北京某医院曾收治过一位以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 为主诉的患者,口腔科检查未发现异常,直到出现腹痛症状才转入消化科,通过肠镜检查发现肠道病变,最终确诊。这种 “跨部位” 的表现,往往让诊断偏离正确方向。
诊断技术的局限性也是误诊的重要原因。目前,肠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是诊断克罗恩病的主要手段,但该病的病理特征并非 “一眼可辨”。其典型的 “非干酪性肉芽肿” 在早期病变中出现率不足 30%,很多时候只能看到黏膜充血、水肿等非特异性改变。此外,部分患者的病变位于小肠,而普通肠镜无法到达,需要依靠小肠镜、胶囊内镜或影像学检查,这些检查要么操作复杂,要么费用较高,在基层医院难以普及,容易造成漏诊。
更易混淆的是,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白塞病等疾病的鉴别难度极大。这几种疾病在临床表现、肠镜下表现甚至病理特征上都有相似之处。尤其是在我国,肠结核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当患者出现腹痛、腹泻、低热等症状,且肠镜发现肠道溃疡时,很容易先考虑肠结核。临床上曾有患者按肠结核治疗半年,症状无改善后进一步检查,才发现是克罗恩病。两种疾病的治疗方向完全不同,错误的治疗不仅无效,还可能延误病情。
患者自身的认知误区也会延误诊断。不少患者认为 “拉肚子、腹痛是小毛病”,不到万不得已不就医;还有些患者担心肠镜检查的痛苦,拒绝进一步检查。上海的一位患者出现腹痛、腹泻症状两年,一直自行购买止泻药,直到出现便血、贫血才去医院,此时肠道已出现多处狭窄。早期症状被忽视,使得原本可以通过药物控制的病情发展到需要手术的地步。
值得注意的是,克罗恩病的 “年轻化” 特征也增加了误诊概率。该病多见于 15-35 岁的青壮年,这个年龄段的人往往身体基础条件较好,出现轻微症状时更容易被认为是 “饮食不规律”“压力大” 导致的功能性问题。很多年轻患者在出现症状初期,医生和患者都会先考虑生活习惯因素,而不是器质性疾病,从而错过早期诊断机会。
那么,如何提高克罗恩病的早期诊断率?对于患者而言,如果出现持续超过 6 周的腹痛、腹泻,伴随体重下降、低热、口腔溃疡、肛周病变等症状,且常规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消化科就诊,主动告知医生症状的持续时间和变化情况,不要拒绝必要的检查。对于医生来说,当遇到反复发作的肠道症状,尤其是年轻患者,应保持警惕,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必要时进行多学科会诊,避免单一诊断思路。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克罗恩病的诊断手段也在不断进步。生物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技术的优化以及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推广,都为早期诊断提供了更多可能。但对于这种复杂的肠道疾病,提高公众和医护人员的认知仍是关键。只有打破 “小毛病不用管” 的固有思维,正视反复出现的肠道症状,才能让克罗恩病早日 “现形”,为患者争取更好的治疗效果。
克罗恩病虽然狡猾,但并非无迹可寻。每一次反复发作的症状、每一个被忽略的细节,都可能是疾病发出的信号。及时捕捉这些信号,借助规范的检查手段,才能避免在误诊的迷宫中徘徊,让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袁永华 确山县中医院 内二科 副主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