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是一名长途货车司机,经常连续驾驶 10 小时以上。有一次跑完长途后,他突然感觉胸口剧痛、呼吸急促,被紧急送往医院后确诊为肺栓塞。医生告诉他,长时间坐着不动,下肢血液流动缓慢,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液流到肺部,堵住了肺动脉,才引发了这场危机。像小李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肺栓塞就像隐藏的 “健康刺客”,尤其喜欢 “偷袭” 久坐久卧人群,今天就带大家了解其中缘由,并分享实用防栓技巧。
肺栓塞如何 “偷袭”?
肺栓塞,简单来说,就是身体其他部位形成的血栓,随着血液循环跑到肺部,堵塞了肺动脉或其分支。就像水管里的异物堵住了水流,导致肺部无法正常工作。而血栓的形成,与血液流动速度、血管壁状态以及血液凝固性这三大因素密切相关。
久坐久卧人群,例如长途飞行十几个小时的乘客、长期卧床养病的患者、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上班族,由于身体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下肢肌肉缺乏收缩活动,就像静止的河水容易沉积泥沙一样,下肢静脉血液流动变得缓慢,甚至出现瘀滞。这就给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创造了 “抱团” 的机会,逐渐形成血栓。当突然起身活动、用力咳嗽或肢体受压时,这些血栓就可能 “脱缰”,顺着静脉流向心脏,再被泵入肺部,引发肺栓塞。轻则出现胸痛、咯血、呼吸困难,重则可能导致猝死,堪称 “无声杀手”。
哪些人群要格外警惕?
除了上文提到的长途司机、长途旅行者、长期卧床患者和久坐上班族,还有以下人群也属于肺栓塞的高危对象:
· 孕产妇:怀孕和产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上活动量减少,下肢静脉受压,血栓风险大幅增加。曾有一位二胎妈妈,产后为了尽快恢复,几乎整日卧床休息,结果在产后第 7 天突发肺栓塞,幸运的是及时送医才转危为安。
· 肥胖人群:体重超标会增加下肢血管压力,影响血液回流,同时肥胖者往往伴随血脂异常等问题,进一步增加血液黏稠度,更容易形成血栓。
· 患基础疾病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患者,这些疾病本身会影响血管功能和血液状态,导致血栓风险升高。比如肿瘤患者,由于肿瘤细胞会释放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肺栓塞发生率是普通人的 4 - 7 倍 。
防栓有妙招,动起来是关键
虽然肺栓塞来势汹汹,但只要做好预防,就能大大降低发病风险。对于久坐久卧人群,牢记以下防栓技巧:
1. 主动 “动起来”
· 定时起身活动:上班族每坐 1 小时,就起身活动 5 - 10 分钟,可以伸伸懒腰、踮踮脚尖、在走廊走一走;长途旅行者在飞机、火车上,也应每隔 1 - 2 小时站起来活动下肢,即使空间有限,也可以在座位上做抬腿、勾脚尖、绷脚背的动作,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 加强日常锻炼: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增强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家属可以帮助其进行被动肢体活动,如按摩腿部肌肉、屈伸关节。
2. 科学 “穿起来”
· 选择医用弹力袜:对于从事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如教师、护士,或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患者,医生通常会建议穿医用弹力袜。它能从脚踝到大腿根部形成梯度压力,促进血液回流,预防血栓形成。就像给腿部血管穿上 “助力衣”,帮助血液更好地流动。
· 避免穿过紧衣物:少穿紧身牛仔裤、过紧的丝袜,以免影响下肢血液循环。
3. 合理 “吃起来”
· 多喝水:每天保证 1500 - 2000 毫升的饮水量,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可以随身携带水杯,即使不口渴也定时喝几口。
· 调整饮食结构: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血液中胆固醇等杂质;少吃高油、高盐、高脂食物,避免血液变得 “黏糊糊”。
4. 警惕 “危险信号”
如果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胸痛、呼吸困难、咯血、头晕、心慌等症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这些可能是肺栓塞的先兆,应立即就医。尤其是高危人群,更要重视身体发出的 “警报”。
肺栓塞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发病机制,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就能有效避免被这个 “健康刺客” 偷袭。无论是长途奔波的旅人,还是久居家中的老人,亦或是忙碌的上班族,都要把防栓知识牢记心间,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以上介绍了肺栓塞的预防知识。若你还想深入了解某类人群的防栓细节,或有其他健康科普需求,欢迎随时告诉我。
(刘方方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