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幽门螺杆菌——潜伏在胃里的“破坏王”如何引发溃疡?

2025-08-08 09:0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幽门螺杆菌,这一潜伏在人体胃部的“破坏王”,凭借其独特的螺旋形结构和强大的生存能力,在胃酸环境中游刃有余,成为引发多种胃部疾病,尤其是胃溃疡的罪魁祸首。以下将详细阐述幽门螺杆菌如何引发溃疡的过程。

一、幽门螺杆菌的基本特性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其菌体形态呈螺旋状,容易在人体胃部幽门处被发现,因此得名。这种细菌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是唯一一种可以在胃酸环境中存活的细菌。它主要通过口-口途径(如共用餐具、接吻等)和粪-口途径进行传播,感染人体后,会在胃部持续存在并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

二、幽门螺杆菌引发溃疡的机制

1. 损伤胃黏膜保护屏障

幽门螺杆菌凭借其独特的螺旋形结构,容易钻透胃黏膜,损伤胃和小肠的保护性内膜。这种损伤使得胃酸能够直接接触到胃黏膜下的组织,从而引发开放伤口,即溃疡。

2. 产生多种毒素和酶类物质

幽门螺杆菌能够产生多种毒素,其中较为重要的是细胞毒素和细胞覆盖毒素。这些毒素容易影响胃壁局部血流和黏液分泌,导致胃壁受损。此外,幽门螺杆菌还能产生尿素酶和胃蛋白酶等酶类物质。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氨,氨可以中和胃酸,使幽门螺杆菌能够在胃内酸性环境下生存。然而,氨对胃黏膜细胞也有直接的毒性作用,会进一步损害胃黏膜。胃蛋白酶则可切断胃黏膜内的蛋白质,对胃壁组织造成直接损伤。

3. 激发免疫反应

幽门螺杆菌感染能够激发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白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的浸润。这些免疫细胞在对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时会释放炎症介质,进一步损伤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这使得胃酸和胃蛋白酶更容易侵蚀胃黏膜,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胃溃疡的形成。

三、幽门螺杆菌引发溃疡的临床表现

幽门螺杆菌感染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烧心、反酸、胃胀、胃痛、口臭等胃部不适症状。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提示胃溃疡等严重疾病的发生。

四、预防与治疗

为了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引发的溃疡,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要注意饮食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如未彻底清洗或煮熟的蔬菜、水果、生水以及未完全做熟的肉类等,这些都可能携带幽门螺杆菌。其次,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和分餐制,以避免家庭内的交叉感染。此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至关重要,如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

对于已经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的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有效预防溃疡的发生,并降低胃炎、胃癌等胃部疾病的发病风险。治疗通常包括使用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以杀灭幽门螺杆菌并保护胃黏膜。

综上所述,幽门螺杆菌作为潜伏在胃里的“破坏王”,通过多种机制引发胃溃疡等胃部疾病。为了维护胃部健康,人们需要提高警惕,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并在感染后及时就医治疗。

(张家钰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内镜诊疗部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