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跳 “乱了节奏” 怎么办?心房纤颤发作时的家庭应急护理要点

2025-03-24 17:5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当心脏的跳动突然失去规律,像一首失控的乐曲般 “乱了节奏”,你可能正经历着心房纤颤(简称房颤)的发作。这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不仅会带来心慌、气短等不适,更可能隐藏着脑卒中的风险。掌握房颤发作时的家庭应急护理要点,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缓冲时间,降低危险系数。

快速识别:房颤发作的典型信号
房颤发作时,心脏的心房部分会出现快速而不规则的颤动,每分钟可达 350-600 次,远高于正常心率范围。这种异常跳动会直接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引发一系列典型症状。

最明显的表现是突发心慌,患者会感觉心脏 “乱跳”“漏跳” 或 “跳得特别快”,仿佛有只兔子在胸腔里乱撞。同时可能伴随气短,哪怕是轻微活动(如爬楼梯、散步)也会觉得呼吸急促,严重时静坐状态下也会呼吸困难。部分人还会出现头晕、乏力,这是因为心脏泵血不足导致脑部和全身供血减少。更危险的是,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胸痛,这可能提示心肌缺血,需立即警惕。

判断是否为房颤,可通过简单的脉搏检查辅助。用食指和中指轻按手腕内侧的桡动脉,正常脉搏规律有力,而房颤时的脉搏则快慢不一、强弱不等,且脉搏次数明显少于心跳次数(医学上称为 “脉搏短绌”)。若发现这些特征,结合上述症状,大概率是房颤发作。

应急处理:分秒必争的 “黄金步骤”
一旦确认或高度怀疑房颤发作,家庭应急处理需遵循 “冷静、监测、干预、求助” 的原则,按步骤科学应对。

保持镇静是首要任务。患者应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原地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情绪紧张和剧烈移动。情绪波动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进一步加重心率紊乱,而安静状态能减少心脏耗氧,为后续处理创造条件。家属此时需保持冷静,避免过度安抚引发患者焦虑。

监测生命体征是关键环节。立即测量患者的心率(可通过电子血压计或智能手表)和血压,记录发作开始的时间、症状表现及各项数据。房颤发作时,心率通常超过 100 次 / 分钟,血压可能偏低或波动较大。若血压明显下降(收缩压低于 90mmHg)并伴随意识模糊、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提示病情危急,需跳过后续步骤直接拨打急救电话。

对于有明确医嘱的患者,可按医生指导服用应急药物。例如,既往医生开具过胺碘酮、普罗帕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在确认血压稳定的情况下,可按规定剂量服用。但需注意,这类药物必须在医生评估后使用,严禁自行增减剂量或首次服用。若患者正在服用华法林、达比加群等抗凝药,需确认是否规律用药,这对后续医疗处理至关重要。

及时求助医疗系统是保障安全的核心。若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拨打 120:症状持续超过 30 分钟未缓解;伴随胸痛、呼吸困难、意识障碍;首次发作且不清楚病因;服用应急药物后症状无改善。在等待救护车期间,需让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如半卧位),解开衣领和腰带以保持呼吸通畅,同时准备好患者的既往病历、正在服用的药物清单,以便急救人员快速了解病情。

误区规避:这些错误可能加重风险
在房颤应急处理中,一些常见的认知误区可能延误治疗或加重病情,必须格外注意。

误区一:“忍一忍就过去了”。部分患者认为房颤发作是暂时的,只要休息一下就能自行缓解,因而拒绝及时就医。事实上,房颤持续超过 48 小时,心房内形成血栓的风险会显著增加,一旦血栓脱落,可能导致脑卒中、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即使症状自行缓解,也需在 48 小时内就医检查,评估心脏状态和血栓风险。

误区二:盲目服用降压药或强心药。有些患者发现心率快就自行服用倍他乐克等降压药,或认为 “心跳弱” 而服用强心剂。但房颤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关系复杂,盲目用药可能导致血压骤降或心率过度减慢,加重心肌缺血。降压药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必须基于实时血压和心率数据,由医生判断后调整。

误区三:过度依赖 “偏方” 或保健品。民间流传的 “按压眼球”“憋气” 等方法声称能缓解心律失常,实则缺乏科学依据。这些行为可能刺激迷走神经,导致心率骤降或眼压升高,尤其对老年患者或有眼部疾病的人风险极大。保健品更无法替代正规药物治疗,滥用可能延误病情。

误区四:忽视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很多患者担心抗凝药的出血风险,在房颤发作时自行停用。但房颤最严重的危害是血栓形成,抗凝治疗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除非出现严重出血(如呕血、脑出血),否则不应随意停用抗凝药,如需调整必须经医生评估。

后续处理:发作后的科学应对
房颤发作缓解后,并不意味着风险解除,后续的检查和治疗调整同样重要。

及时就医复查是必要步骤。无论症状是否自行缓解,患者都应在发作后 48 小时内到心内科就诊,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等检查,明确房颤类型(阵发性、持续性或永久性)、心脏结构是否受损(如心房扩大)及是否存在血栓。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可能增加抗凝药剂量、调整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建议进行射频消融术等介入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有助于减少复发。发作后 1-2 周内,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睡眠。饮食上减少高盐、高脂食物摄入,避免过量饮酒和咖啡,这些因素都可能诱发房颤。同时,需规律监测血压和心率,每天早晚各测一次并记录,为医生调整药物提供依据。

长期管理计划的落实是预防复发的核心。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服药,尤其是抗凝药和抗心律失常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换药。定期复诊(通常每 3-6 个月一次),复查凝血功能(服用华法林者需频繁监测 INR 值)、心电图等指标。此外,控制好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能显著降低房颤复发风险。

特殊人群:不同患者的注意事项
针对老年患者、合并基础疾病者等特殊人群,房颤应急处理需更具针对性。

老年患者反应能力较弱,症状可能不典型。有些老人房颤发作时仅表现为乏力或食欲下降,容易被忽视。因此,家属需密切观察老人的日常状态,定期帮其测量血压和心率,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老年患者多合并多种疾病,用药复杂,就医时需携带完整的用药清单,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糖尿病患者发生房颤时,需同时监测血糖变化。低血糖可能加重心慌、手抖等症状,与房颤表现混淆。因此,在应急处理中,若患者出现出汗、饥饿感、意识模糊,应先测量血糖,确认血糖低于 3.9mmol/L 时,需先补充糖分(如喝糖水)再处理房颤。糖尿病患者的抗凝治疗需更加谨慎,需在医生指导下平衡出血和血栓风险。

孕妇是特殊群体,房颤发作可能影响母婴健康。孕期房颤多与激素变化、血容量增加有关,应急处理时需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害的药物(如胺碘酮在孕期需慎用)。孕妇出现房颤时,无论症状轻重都应立即就医,由妇产科和心内科医生共同评估,制定安全的治疗方案。

预防为先:降低房颤发作的频率
虽然房颤发作难以完全预测,但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可显著降低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规律服药是基础。房颤患者需按医嘱长期服用控制心率、预防血栓的药物,不可随意停药。例如,β 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能控制心率,减少发作次数;抗凝药能降低脑卒中风险,需终身服用(除非有禁忌证)。

定期体检不可或缺。每年进行一次心电图检查,有房颤史者每 3-6 个月做一次动态心电图,以便早期发现心律异常。心脏超声检查可监测心房大小和功能,及时发现结构变化。

健康生活方式是重要保障。坚持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每周 3-5 次,每次 30 分钟,避免剧烈运动;戒烟限酒,减少咖啡、浓茶摄入;保持情绪稳定,避免长期焦虑、紧张;控制体重,预防肥胖引发的心脏负担加重。

房颤如同心脏的 “不和谐乐章”,发作时的家庭应急护理是守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掌握识别症状、科学处理、规避误区的要点,能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风险。记住,面对房颤,冷静应对、及时就医永远是最正确的选择。通过医患配合、长期管理,我们能让心脏重新回归平稳的节奏,奏响健康的生命之歌。

(鲁秀菊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 心血管内科)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