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脚踝扭伤后总不好?可能是距腓前韧带在“求救”,超声来帮忙判断

2025-05-19 14:4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日常生活中,脚踝扭伤是再常见不过的意外了。无论是运动场上的快速变向,还是走在路上不小心踩空台阶,都可能让脚踝瞬间传来一阵刺痛。大多数人在扭伤后会按照常规处理 —— 休息、冰敷、加压包扎,觉得过几天就能恢复如常。可偏偏有一部分人,脚踝肿胀、疼痛的症状迟迟不见好转,甚至过了几个月,走路时还总感觉脚踝不稳,稍微活动一下就疼得厉害。这时候,你可能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你的距腓前韧带可能正在 “求救”。

距腓前韧带是踝关节外侧最容易受伤的结构,它像一条精密的安全带,连接着小腿外侧的腓骨与足部的距骨,专门抵抗脚踝向内翻转的力量。当我们在不平路面行走或运动中突然转向时,脚踝瞬间内翻的冲击力会直接作用在这条韧带上。临床数据显示,约 70% 的踝关节扭伤都会累及距腓前韧带,而其中近三成患者会因处理不当发展为慢性不稳定。这种韧带损伤就像衣服上的破洞,如果只是简单缝补而不彻底修复,反复拉扯只会让破口越来越大。

很多患者在扭伤后存在认识误区,认为 “不肿不疼就是好了”。其实韧带损伤的修复需要精准的对位和足够的愈合时间。轻度拉伤时,韧带纤维只是轻微拉长,通过制动休息可能自行修复;但如果发生部分撕裂,韧带纤维已经出现断裂,此时若过早活动,断裂的纤维会像杂乱的线头一样愈合,无法恢复原有的张力和韧性。更严重的完全断裂会使踝关节失去重要的稳定结构,走路时距骨会在踝穴内异常滑动,反复刺激周围软组织,导致肿胀疼痛反复发作。这种慢性不稳定状态持续超过 3 个月,就可能引发软骨损伤 —— 踝关节表面的软骨一旦磨损就无法再生,长此以往会加速骨关节炎的发生。

那么如何判断韧带是否真正愈合?超声检查就像一双 “透视眼”,能清晰展现韧带的细微变化。这项检查无需注射造影剂,也没有辐射风险,检查时患者只需侧卧,医生将探头轻放在外踝前方,通过实时动态扫描观察韧带形态。正常的距腓前韧带在超声图像上呈现为均匀的条索状高回声,边缘光滑,厚度约 2-3 毫米;当发生拉伤时,韧带会出现弥漫性增厚,回声变低,就像被水泡胀的橡皮筋;部分撕裂则表现为局部回声中断,周围可见积液暗区;完全断裂时,超声能直接显示韧带连续性消失,断端可能回缩形成结节状低回声。

更重要的是,超声检查能在动态下评估韧带功能。医生会让患者做脚踝内翻动作,同时观察韧带的紧张度变化 —— 正常韧带会随动作绷紧,而损伤韧带则表现为松弛或异常活动。这种动态评估对诊断慢性踝关节不稳定尤为重要,能发现静态影像难以显示的功能性损伤。在治疗过程中,超声还能引导精准注射,将药物直接送达韧带损伤部位,比盲目注射更有效。

需要注意的是,超声诊断的准确性与检查者经验密切相关,对于韧带深层损伤或合并骨性结构异常的情况,可能需要结合磁共振检查进一步明确。但对于大多数急性扭伤和慢性不稳定患者,超声已经能提供足够的诊断信息,而且具有即时性优势,检查结束后医生就能初步判断病情,避免患者长时间等待结果。

当脚踝扭伤超过 3 周仍有肿胀、发力时疼痛,或反复扭伤超过 2 次,就该警惕距腓前韧带损伤了。此时及时做超声检查,明确损伤程度后再制定治疗方案:轻度损伤可通过支具固定配合康复训练促进愈合;中度撕裂可能需要 PRP(富血小板血浆)注射等再生治疗;严重断裂则需手术重建韧带。临床实践表明,早期正确干预的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可达 85% 以上,而延误治疗超过 6 个月的患者,出现骨关节炎的风险会增加 3 倍。

脚踝虽小,却是人体负重最大的关节。别让看似普通的扭伤埋下隐患,当你的脚踝持续 “报警” 时,不妨让超声来帮忙看看,或许正是距腓前韧带在等待救援。及时诊断、科学治疗,才能让每一步行走都踏实稳健。

(闫红杰 郑州四六〇医院 超声医学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