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病是指各种胃部疾病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常见于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不规律饮食、长期精神紧张、嗜烟酒、过度劳累等因素,使慢性胃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慢性胃病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增加胃癌的风险,因此如何科学管理和调理成为医学界和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医药在调理慢性胃病方面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其治疗理念强调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和标本兼顾,常通过饮食调养、情志调理、针灸、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改善症状、恢复脾胃功能。本文将从中医角度系统介绍慢性胃病的调理思路及具体方案,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与应用。
一、慢性胃病的中医认识
中医学将慢性胃病归属于“胃痞”“胃脘痛”“嘈杂”“反胃”等病证范畴。中医认为胃与脾相表里,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若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久病体虚或外邪侵袭,均可损伤脾胃,导致胃失和降、脾失健运,从而出现胃脘胀痛、嗳气泛酸、反胃、食欲不振、乏力、体重减轻等症状。其病机多涉及脾胃虚弱、气机不畅、寒热错杂、阴阳失调。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根据症状特点及体质差异进行分型,再采取相应调理方法。
二、常见证型与调理思路
(一)脾胃虚弱型:多因饮食不节或久病损伤脾胃,表现为食少、腹胀、大便溏薄、四肢乏力、面色萎黄。调理思路以健脾益气、和胃止痛为主,常用方如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可配合健脾食物如山药、莲子、扁豆、粳米。
(二)肝胃不和型: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症见胃脘胀痛、嗳气频繁、食欲减退、胸闷不舒。调理思路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常用柴胡疏肝散、左金丸。情志调摄尤为重要,应保持心情平和,避免过度紧张。
(三)胃阴不足型:常因久病耗伤胃阴,表现为胃脘隐痛、口燥咽干、饥不欲食、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调理思路以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为主,常用沙参麦冬汤、益胃汤。宜食用养阴食物如百合、梨、石斛、银耳。
(四)寒热错杂型:多见于胃中既有虚寒又有郁热,表现为胃脘灼热或冷痛、嗳气酸腐、反酸、口苦口臭。调理思路为寒热并调,兼顾清热与温中,常用方如半夏泻心汤。饮食上宜避免辛辣刺激,忌生冷过度。
(五)瘀血阻滞型:因胃络瘀阻,症见胃脘刺痛固定不移,痛势较剧,拒按,常伴黑便或舌有瘀斑。调理思路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常用失笑散、丹参饮。适合配合针灸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三、中医调理方法
(一)中药调理:在辨证分型基础上,中药方剂内服是主要治疗方式。与西医长期依赖抑酸药、保护剂不同,中药不仅缓解症状,更注重改善脾胃功能,减少复发。用药时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长期服用。
(二)针灸治疗:针灸在慢性胃病调理中应用广泛,常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胃俞等穴位,以调和脾胃、疏通气机、缓解疼痛。研究表明,针灸能改善胃肠动力,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炎等有一定疗效。
(三)饮食调养:合理饮食是慢性胃病康复的重要环节。中医提倡“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过饥过饱。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油腻、生冷及过度刺激性食物。主食以软烂米粥、面食为佳,可配合健脾养胃的食材。进食宜少量多餐,定时定量。
(四)情志调理:情绪变化直接影响肝气运行,从而波及胃气。慢性胃病患者应重视心理调适,保持心境平和,适度运动,规律作息。可通过太极、八段锦、冥想等方式帮助疏解压力。
(五)起居调护: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睡眠,防止受寒。规律生活对脾胃恢复至关重要。尤其注意避免长期熬夜和不规律饮食,这些因素往往是胃病反复的重要原因。
结语
慢性胃病是一类病程漫长、易反复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生与饮食、情志、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中医在调理慢性胃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通过辨证论治、综合调养,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症状、恢复脾胃功能并减少复发。科学的中医调理方案包括辨证用药、针灸理疗、饮食调养、情志疏导及起居护理,体现了标本兼顾、防治结合的思路。对于慢性胃病患者而言,正确认识疾病,合理选择中医调理方式,并结合现代医学的科学管理,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遵化市地北头镇卫生院分院 中医内科 孙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