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从卧床到行走:重症患者肌力重建四阶段训练法

2025-08-21 10:0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重症患者经过抢救脱离危险后,身体就像长期搁置的机器,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连最简单的抬手、翻身都变得困难。肌力重建就像给这台 “生锈的机器” 上油、调试,让它重新恢复运转。作为重症医学科的护士,今天就来聊聊重症患者从卧床到行走的肌力重建四阶段训练法,看看身体是如何一步步找回力量的。

一、第一阶段:床上被动训练,给肌肉 “热身唤醒”
重症患者刚脱离危险时,大多处于卧床状态,全身肌肉无力,主动活动几乎不可能。这一阶段的训练重点是 “被动训练”,由医护人员或家属帮助患者活动肢体,就像给久未启动的汽车做预热,让肌肉和关节慢慢 “苏醒”。

被动训练主要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比如活动患者的肩、肘、腕、髋、膝、踝等关节,每个关节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缓慢转动,每次 10-15 分钟,每天 2-3 次。这样做能防止关节粘连、肌肉萎缩,就像给生锈的合页滴润滑油,让关节恢复灵活。

同时,还要进行肢体按摩,用手掌或手指轻轻揉捏患者的手臂、腿部肌肉,从肢体远端向近端推进,促进血液循环,为肌肉提供营养,就像给干涸的土地浇水,让肌肉重新焕发生机。这个阶段患者可能没什么明显感觉,但身体内部已经开始 “启动修复程序”,为后续训练打下基础。

二、第二阶段:床上主动助力训练,让肌肉 “尝试发力”
当患者意识逐渐清醒,身体状况稳定后,就可以进入主动助力训练阶段。这个阶段就像学步的婴儿,需要借助外力的帮助才能完成动作,但已经能感受到自己肌肉的收缩。

训练内容包括床上抬头、翻身、抬手、抬腿等。比如翻身时,医护人员可以在患者身后轻轻推一把,给一个助力,让患者自己尝试用腰腹和背部肌肉发力;抬手时,患者可以握住一根绳子,家属在另一端轻轻拉动,帮助手臂抬起,同时患者自己也要用力。

还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比如在床旁挂一个弹力带,患者用手抓住弹力带,缓慢拉动,锻炼手臂肌肉;在脚下放一个滑板,让患者尝试用脚推动滑板,活动下肢。每次训练时间不宜过长,15-20 分钟即可,每天 3-4 次,以患者不感到过度疲劳为宜。这个阶段的关键是让患者找到肌肉发力的感觉,就像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建立 “我能移动” 的信心。

三、第三阶段:床边站立与平衡训练,给行走 “搭好跳板”
当患者在床上能完成主动活动,肌力有所恢复后,就可以进行床边站立与平衡训练,这是从卧床到行走的重要过渡。就像学骑自行车前,先在原地练习保持平衡,站稳了才能迈出第一步。

床边站立训练需要借助床边护栏或助行器。首先让患者坐在床边,双脚垂放在地面,适应几分钟后,在医护人员的搀扶下慢慢站起来,刚开始可能站不稳,需要医护人员在旁边保护,每次站立 1-2 分钟,逐渐延长到 5-10 分钟。

平衡训练可以从静态平衡开始,让患者靠墙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努力保持身体稳定;然后过渡到动态平衡,比如让患者在站立时轻轻转动头部、抬高手臂,或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用一只脚轻轻点地,再换另一只脚。

这个阶段患者会明显感觉到腿部肌肉在发力,就像用两根逐渐结实的柱子支撑身体,每一次站稳都是对肌力的肯定。同时,站立还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让身体适应直立状态。

四、第四阶段:行走训练,迈出 “重生第一步”
当患者能独立站立并保持平衡后,就可以进入行走训练阶段。这是肌力重建的最后一步,也是最让人激动的一步,就像幼苗终于长成能迎风站立的小树,患者将重新获得移动的自由。

行走训练初期需要借助助行器或家属的搀扶。先让患者在床边小范围移动,一步一步慢慢走,医护人员或家属在旁边做好保护,防止摔倒。步伐不宜过大,速度不宜过快,重点是让患者掌握行走的节奏,感受双腿交替发力的感觉。

随着肌力的增强,可以逐渐增加行走的距离和时间,从室内走到室外,从平地走到略有坡度的地方。还可以进行上下台阶训练,先练习上台阶,用健侧腿先迈上台阶,再带动患侧腿跟上,下台阶时则相反,患侧腿先下,健侧腿跟上,每次上下 1-2 个台阶,逐渐增加难度。

这个阶段要注意患者的姿势,挺胸抬头,避免弯腰驼背,让身体的重心保持在两腿之间。同时,要根据患者的体力状况调整训练强度,累了就休息,不要强行坚持,就像长途跋涉的旅人,劳逸结合才能走得更远。

五、训练中的注意事项,给安全 “上把锁”
肌力重建训练虽然重要,但必须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可能导致意外受伤,影响康复进程。

训练前要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比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只有各项指标稳定才能开始训练。如果患者出现头晕、心慌、呼吸困难等不适,要立即停止训练,让患者卧床休息。

训练时动作要缓慢、轻柔,避免突然用力或剧烈活动,就像对待易碎的瓷器,小心翼翼才能避免损伤。关节活动时要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进行,不要强行掰动,防止关节脱位或韧带拉伤。

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调整训练计划,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恢复速度也不一样,有的人可能几周就能行走,有的人则需要几个月,就像植物生长有快有慢,耐心等待才能看到收获。

同时,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多鼓励、多肯定,让患者感受到进步和希望。训练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沮丧的情绪,这时需要医护人员和家属的安慰与支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坚持训练。

六、营养支持:给肌力 “添燃料”
肌力重建不仅需要训练,还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就像汽车行驶需要汽油,肌肉生长也需要原料。重症患者由于疾病消耗,往往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这会影响肌肉的修复和生长。

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蛋白质是肌肉的主要组成成分,鱼、肉、蛋、奶、豆制品等都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可以根据患者的口味和消化能力,把这些食物做成粥、汤、泥等容易消化的形式,让患者更好地吸收。

还要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比如维生素 D 能促进钙的吸收,有助于骨骼和肌肉健康;钙、钾、镁等矿物质参与肌肉收缩和神经传导,对肌力恢复很重要。新鲜的蔬菜水果、坚果等食物中富含这些营养素,可以适当多吃。

此外,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热量,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可以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让患者在一天中均匀摄入食物,避免一次吃得过多增加肠胃负担。

七、家庭护理:让训练 “无缝衔接”
重症患者的肌力重建不仅在医院进行,回到家后也需要继续训练和护理,家庭护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康复效果。

l 家属要学会正确的训练方法,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帮助患者进行床上活动、站立、行走等训练,每天坚持,保持训练的连续性。同时,要为患者创造安全的训练环境,比如清理地面上的障碍物,在卫生间安装扶手,防止患者摔倒。

l 要注意患者的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给患者翻身、按摩,防止压疮的发生。压疮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训练的进行,就像路上的绊脚石,需要及时清除。

l 家属还要多和患者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给予心理支持。可以陪患者做一些他们喜欢的事情,比如听音乐、看电视剧,让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这对肌力恢复也有积极作用。

从卧床到行走,重症患者的肌力重建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就像攀登山峰,每一步都需要付出努力。但只要按照四阶段训练法循序渐进,配合营养支持和家庭护理,身体就会像被修复的机器一样,逐渐恢复功能,重新焕发生机。作为重症医学科的护士,见证患者从卧床不起到独立行走,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也希望每一位重症患者都能在科学的训练下,重新迈出坚实的步伐。

(王艳丽 河南省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