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车祸、运动摔伤后,成人骨折急救的黄金 30 分钟该怎么做?

2025-08-25 10:5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日常生活中,车祸、运动摔伤等意外随时可能发生,而骨折作为常见的意外伤害,往往让人措手不及。当意外降临,成人骨折急救的 “黄金 30 分钟” 成为了挽救伤者健康,减少并发症的关键。这短暂的半小时,每一秒都关乎伤者的预后,掌握科学有效的急救方法,或许就能在关键时刻创造生命的奇迹。

一、冷静判断,奠定急救基础
在事故现场,急救人员首先要保持冷静,迅速对伤者的整体情况进行判断。不要急于搬动伤者,以免造成二次伤害。先观察伤者的意识是否清醒,通过呼唤、轻拍肩膀等方式进行判断;同时,检查伤者的呼吸和脉搏是否正常,确认是否存在危及生命的状况。如果伤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骤停等紧急情况,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待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后,再处理骨折问题。

此外,需要仔细观察骨折部位。注意骨折处是否有明显的变形、肿胀,皮肤表面有无伤口,是否有骨头刺破皮肤形成开放性骨折。如果是闭合性骨折,皮肤表面完整,但可能存在皮下淤血、疼痛剧烈等症状。通过这些初步判断,能够对骨折的严重程度有一个基本认知,为后续急救措施提供依据。

二、紧急止血,守护生命底线
开放性骨折往往伴随着出血,而大量失血会严重威胁伤者生命,因此及时止血是骨折急救的重要环节。对于伤口较小、出血量不大的情况,可以采用直接压迫止血法。用干净的纱布、毛巾或衣物等按压在伤口上,持续用力按压 5 - 10 分钟,一般可达到止血效果。如果伤口内有异物,不要随意拔出,以免造成更大的出血。

当出血量较大,直接压迫止血效果不佳时,可采用加压包扎止血法。在伤口上覆盖多层无菌纱布或干净布料,然后用绷带或布条适度加压包扎,力度以能止血又不影响肢体远端血液循环为宜。包扎后要注意观察手指或脚趾的颜色、温度和感觉,如果出现发紫、发凉或麻木等情况,说明包扎过紧,需要适当放松。

在极端情况下,如四肢大动脉出血且其他止血方法无效时,可使用止血带止血法。但止血带止血法可能会导致肢体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使用。止血带应选择弹性好的橡胶管或布条,缚扎在伤口近心端,上肢扎在上臂的上 1/3 处,下肢扎在大腿的中部。每隔 30 - 60 分钟放松 1 - 2 分钟,防止肢体长时间缺血。

三、科学固定,减少二次损伤
骨折固定的目的是限制骨折部位的活动,减轻疼痛,避免骨折断端刺伤周围组织、血管和神经,为后续治疗创造良好条件。固定材料可以选择专业的夹板,也可以就地取材,如木板、树枝、硬纸板等。固定前,要在固定材料与皮肤之间垫上柔软的布料,防止皮肤受压破损。

对于上肢骨折,可用两块夹板分别置于前臂的掌侧和背侧,然后用绷带或布条固定,最后用三角巾将前臂悬吊于胸前。如果没有夹板,也可以将上肢固定在躯干上,用布条将上臂固定在胸部,前臂用三角巾悬吊。

下肢骨折固定时,若为小腿骨折,可在小腿内外侧各放一块夹板,用绷带或布条分段固定;大腿骨折则需要用较长的夹板,从腋下一直固定到足跟,或者将伤肢与健肢捆绑在一起,利用健肢进行固定。固定的松紧度要适中,以能插入一指为宜,过松起不到固定作用,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

四、妥善搬运,保障转运安全
在完成止血和固定后,需要将伤者安全转运至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搬运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协调一致,避免骨折部位受到扭曲、牵拉。对于脊柱骨折的伤者,搬运不当可能导致脊髓损伤,造成截瘫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必须采用正确的搬运方法。

三人平托法是常用的脊柱骨折搬运方法。三名急救人员分别位于伤者的头、胸、下肢,同时用力将伤者平托至担架或硬板上,保持伤者身体轴线平直,避免扭曲。在搬运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伤者的头部、颈部和躯干在同一水平线上。

如果是单人搬运,对于伤势较轻、能够配合的伤者,可以采用背负法或抱持法;但对于骨折严重,尤其是脊柱、骨盆骨折的伤者,严禁使用背负或抱持的方式,以免加重损伤。将伤者放置在担架上后,要用绷带或布条将其固定,防止在转运途中滑落或晃动。

在 “黄金 30 分钟” 内,正确实施以上急救措施,能够有效降低骨折伤者的伤残率和死亡率。但急救知识和技能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熟练掌握。建议大家积极参加专业的急救培训课程,了解更多急救知识,在面对意外时,不仅能保护自己,也能成为他人生命的守护者。

(王林 开封市第二中医院 骨三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