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炎康复期,不少患者能下床走路却总像踩在 “棉花上”,身体左右摇晃,需扶墙或他人搀扶 —— 这种 “平衡障碍” 是脑炎损伤神经系统的常见问题。从神经内科护士临床护理经验来看,通过科学平衡训练,多数患者能逐渐找回身体 “掌控感”,重新平稳走路。下面拆解打晃原因,分享分阶段训练方法,帮患者一步步 “站稳”。
一、脑炎后走路 “打晃”:平衡系统 “信号链断了”
身体平稳站立行走,依赖大脑、内耳、眼睛、肌肉关节组成的 “平衡信号链” 协同工作,脑炎会破坏这条信号链:
(一)内耳前庭受损:“平衡传感器” 失灵
内耳 “前庭” 是感知头部位置与运动的 “传感器”,脑炎若累及前庭或相关神经,会导致信号传递异常。患者像 “传感器故障”,无法准确感知头部位置,走路时左右摇晃,甚至伴头晕、视物旋转。
(二)小脑损伤:“平衡控制器” 出问题
小脑负责整合平衡信号、调整姿势,脑炎损伤小脑后,患者走路时无法及时调整步幅,易向一侧倾斜;站立时即便双脚分开,也会不自觉摇晃,难以保持稳定。
(三)视觉与本体感觉异常:“辅助系统” 失效
· 视觉系统:脑炎影响视觉神经,会导致视物模糊、复视,大脑无法通过视觉判断环境,走路易 “踩空”“跑偏”;
· 本体感觉系统:肌肉关节的 “本体感受器” 能感知肢体位置,受损后患者 “不知脚的位置”,走路像 “踩棉花”,缺乏踏实感。
(四)肌肉力量不足:“支撑基础” 薄弱
脑炎急性期长期卧床,会导致腿部、腰腹部(核心)肌肉萎缩、力量下降。腿部无力则迈步时膝盖发软,核心无力则躯干摇晃,共同加剧走路 “打晃”。
二、平衡训练 3 原则:安全有效进阶
训练前需牢记 3 个核心原则,避免受伤并保证效果:
(一)循序渐进:从 “稳” 到 “动”
按 “静态平衡→动态平衡→日常活动” 推进,先练 “站得稳”,再练 “走得稳”,最后练 “做动作时稳”,每个阶段熟练后再进阶,不跳过基础。
(二)安全第一:做好防护
训练时需有人看护,场地清空障碍物、铺防滑垫;患者穿防滑鞋,必要时手持助行器或扶扶手;若出现头晕、恶心,立即停止休息。
(三)个体化调整:适配能力
根据损伤程度调整难度:肌力弱的患者从 “双手扶墙站立” 开始,平衡稍好者可 “单手扶墙” 或 “闭眼站立”;每次训练 20-30 分钟,每天 2-3 次,以不疲劳为宜。
三、分阶段平衡训练:4 步从 “站稳” 到 “走稳”
按平衡能力恢复情况,分 4 阶段训练,适配不同恢复程度:
(一)第一阶段:静态平衡 —— 练 “站得稳”
目标:无支撑或少量支撑下,稳定站立至少 30 秒。
1. 靠墙站立:面对墙,双脚与肩同宽,双手轻扶墙面(力度按需调整),直立站立 1-2 分钟,每天 3-5 组;进阶:逐步减少扶墙(双手→单手→无支撑),缩小脚间距(与肩同宽→并拢)。
2. 睁眼 / 闭眼站立:安全区域站立,先睁眼站 30 秒 - 1 分钟(重复 3-5 次);进阶:睁眼稳后尝试闭眼站 10-30 秒(有人看护),不稳可先 “睁眼 + 单手扶物”。
3. 单腿支撑(初期):双手扶墙,重心移至左腿,抬右腿悬空 10-15 秒(换腿),每侧 3-5 次;进阶:减少扶墙力度,延长支撑至 30 秒。
(二)第二阶段:动态平衡 —— 练 “动得稳”
目标:轻微活动(转身、迈步)时保持平衡。
1. 原地踏步:站立(可单手扶物),双脚交替踏步(膝盖平地面),1-2 分钟 / 组,每天 3 组;进阶:不扶物踏步,或加快速度。
2. 左右转身:站立(有人看护),缓慢左转 90 度(回正后右转),每侧 3-5 次;进阶:转身 180 度,减少扶物。
3. 重心转移:双脚与肩同宽,重心缓慢移左(左腿受力)3-5 秒,再移右,每侧 10-15 次;进阶:重心转移时抬对侧脚。
(三)第三阶段:行走平衡 —— 练 “走得稳”
目标:独立行走(或借助行器),能转弯、绕障碍。
1. 直线行走:地面贴 5-10 米直线,沿直线走 1-2 来回(每天 3 组);平衡差可搀扶或用助行器;进阶:闭眼走(看护),或调整步幅、速度。
2. 转弯行走:空旷处直线走 5 米后左转(大半径),再走 5 米右转,训练 10-15 分钟;进阶:无支撑转弯,放慢速度防倾斜。
3. 绕障碍行走:摆 3-5 个障碍物(间距 1-2 米),绕走 2-3 圈(每天 2 组);进阶:缩小间距至 1 米,增加障碍物数量。
(四)第四阶段:日常活动平衡 —— 练 “做动作时稳”
目标:日常活动(上下楼、取物)时保持平衡。
1. 上下楼梯:扶扶手,一步一级上(右→左),每 2-3 级休息 10 秒,再缓慢下楼(左→右),1-2 遍 / 天;进阶:减少搀扶,用训练楼梯。
2. 站立取物:前方 1 米桌放物品,站立(可扶桌)缓慢弯腰取物(重复 5-10 次);进阶:取侧方 / 后方物品,或闭眼取(看护)。
3. 坐姿 - 站姿转换:坐椅子(有靠背),双手放腿上,缓慢起身(站稳后坐下),10-15 次 / 组,每天 3 组;进阶:减少扶手支撑,避免突然发力。
四、3 个辅助方法:加速平衡恢复
配合以下措施,进一步改善平衡功能:
(一)增强肌肉力量:夯实支撑
· 腿部训练:坐姿伸腿(每侧 10-15 次,保持 3-5 秒);站立踮脚尖(10-15 次,扶墙);
· 核心训练:仰卧屈膝,抬臀呈直线(3-5 秒 / 次,10-15 次),增强腰腹力量。
(二)改善前庭功能:修复 “传感器”
· 头部运动:坐姿缓慢低头 / 抬头、左右转头(各 3-5 秒,10 次),避免过快致晕;
· 眼球运动:眼睛随手指上下左右移动(2-3 秒 / 方向,10 次),协调视觉与前庭。
(三)调整生活环境:减少风险
· 家居改造:卫生间装扶手、铺防滑垫;清理障碍物,床高适配(坐下脚踩地);
· 穿着与习惯:穿防滑鞋(避拖鞋、高跟鞋);疲劳头晕不走路,起身前坐 30 秒防低血压。
五、需就医的异常信号:训练中暂停情况
训练时出现以下情况,需暂停并到神经内科就诊:
· 头晕、恶心加重,休息无缓解;
· 打晃加剧,无法站立、频繁跌倒;
· 伴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或头痛、发热复发;
· 训练 1-2 月无改善,甚至倒退。
就医后,医生通过平衡评估、头颅 MRI、前庭检查明确原因,调整治疗方案(药物、调整训练),避免延误。
脑炎后走路 “打晃” 可通过科学训练改善,关键是循序渐进、坚持练习。每个小进步(多站 10 秒、多走 1 米)都是向 “站稳” 迈进,有疑问及时咨询医护,才能安全有效恢复,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翁婷婷 郑州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三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