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辐射与健康:放射影像背后的科学真相

2024-12-06 19:1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辐射的神秘面纱:基础认知
在当今医疗领域,放射影像检查已成为疾病诊断的重要利器。然而,提及其中涉及的辐射,不少人面露担忧之色。辐射,究竟是什么呢?简单来说,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外扩散。它大致可分为两类: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能量较高,具有使原子或分子电离的能力,能直接破坏生物分子结构,像 DNA、蛋白质等人体关键组成部分都可能受其 “攻击”,进而对细胞造成损害。我们熟悉的 X 光、伽马射线就属于电离辐射,这也是放射影像检查中备受瞩目的辐射类型。与之相对的非电离辐射,能量较低,日常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微波炉等发出的电磁辐射便归属此类。一般认为,在正常使用范围内,非电离辐射不会对生物分子产生直接破坏,其对健康的潜在影响尚无定论,但总体危害极小。

二、放射影像中的辐射:工作原理
放射影像检查正是巧妙运用了电离辐射的穿透特性。以 X 光检查为例,当进行胸部 X 光拍摄时,X 射线穿透人体不同组织。由于骨骼、肌肉、肺部等组织对 X 射线的吸收程度各异,骨骼吸收较多,在胶片或探测器上就呈现为白色的高亮区域;肺部含气较多,吸收少,影像相对较暗。通过这种明暗对比形成的影像,医生便能清晰判断骨骼是否骨折、肺部有无病变等情况。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则更为复杂精细。它围绕人体某一部位进行多角度 X 射线扫描,采集大量数据后,借助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重建出详细的断层图像。相较于单次 X 光检查,CT 能更精准地呈现体内细微病变,如脑部微小的出血点或肿瘤,但这也意味着其辐射剂量通常相对更高。

三、辐射剂量探秘:健康影响几何
不同放射影像检查的辐射剂量存在显著差异。一次常规胸部 X 光检查的辐射剂量大约为 0.1 毫西弗(mSv),这一数值是什么概念呢?其实,它相当于乘坐飞机飞行 2000 公里所受宇宙射线辐射剂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微乎其微。而一次腹部 CT 检查的辐射剂量可能达到 10 毫西弗左右,相较之下明显高出许多。

不过,人体自身原本就有一定的辐射本底。每年从宇宙射线、土壤、建筑材料等自然源接收的辐射剂量平均约为 2 - 3 毫西弗,再加上日常活动如看电视、用电脑等产生的少量辐射,每年总辐射剂量通常在 5 毫西弗以下。这表明,偶尔进行低剂量的放射影像检查,如一年一两次的 X 光片,并不会大幅增加健康风险。

四、特殊人群防护:谨慎对待辐射
对于孕妇和儿童这两类特殊人群,辐射带来的潜在影响需格外关注。孕妇腹中胎儿处于细胞快速分裂、分化阶段,对电离辐射极为敏感。高剂量辐射可能引发胎儿畸形、智力发育障碍等严重后果。因此,孕期若非必要,应坚决避免放射性检查。若病情实在急需,医生会权衡利弊,选择辐射剂量最低的方案,并采取周全的防护措施,如给孕妇腹部加铅衣屏蔽,尽最大努力保护胎儿安全。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细胞更新速度快,相比成人,同样剂量的辐射可能造成更大危害。所以在儿童进行放射检查时,应优先考虑无辐射的检查方法,如超声、MRI。若必须使用有辐射检查,也会严格控制剂量,确保检查的必要性与安全性达到平衡。

五、科技助力减负:安全保障升级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放射影像设备不断革新,辐射剂量正逐步降低。新型数字化 X 光机在保证图像质量不打折的前提下,可大幅削减辐射用量;多层螺旋 CT 通过优化扫描算法、启用智能剂量调控技术,使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较以往降低了 30% - 50%。

同时,放射科医生和技术人员也在持续接受专业培训,严格遵循 “合理使用、最小必需剂量” 原则操作设备。他们会根据患者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考量,精准确定检查方案,确保每一次检查都在安全且必要的范围内,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六、人体的自我修复:与辐射的抗衡
 

值得注意的是,人体自身并非毫无抵御辐射的能力。在低剂量辐射下,细胞内的 DNA 修复酶等会迅速启动修复程序,修复受损的 DNA 片段。多数情况下,少量辐射造成的轻微损伤都能得到有效修复,人体不会出现明显症状。只有当辐射剂量超过一定阈值,如短期内多次接受高剂量 CT 检查,超出人体修复能力时,才可能引发诸如皮肤红斑、脱发、白细胞减少等急性辐射损伤,甚至增加患癌风险,但这种情况在正规医疗操作下极为罕见。

综上所述,放射影像技术背后的辐射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般可怕。在医疗诊断需求与辐射风险之间,存在着微妙而精准的平衡。只要我们正确认识辐射原理、熟知不同检查的辐射剂量,遵循医嘱合理选择检查项目,尤其是特殊人群做好防护,就能在借助放射影像技术保障健康的同时,将潜在风险降至最低,让现代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

(王康 夏邑县人民医院 医学影像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