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蛀牙不疼不用管?小心烂到牙神经!

2025-01-24 10:4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不疼的蛀牙:沉默的牙齿“杀手”正在潜伏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体检时牙医说“后牙有浅龋,需要补”,但自己从来没疼过,于是觉得“反正不疼,等疼了再说”。殊不知,蛀牙就像牙齿上的“慢性溃疡”,早期可能毫无感觉,却在悄悄侵蚀牙体组织,一旦疼起来往往已经烂到牙神经,甚至无法挽回。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90%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龋齿,而其中60%的早期蛀牙患者没有明显疼痛症状。

二、蛀牙的“三级进化史”:从“小黑洞”到“牙髓炎”的蜕变

蛀牙(龋齿)是细菌分解食物残渣产酸,逐步腐蚀牙齿的过程,根据损伤深度分为三个阶段,疼痛表现大不同:

1.浅龋(牙釉质龋):无症状的“表面破坏”

特征:牙齿表面出现白垩色斑块(脱矿)或浅褐色小坑,仅累及牙釉质(牙齿最外层坚硬组织)。

为何不疼:牙釉质没有神经分布,此时刷牙或吃冷热食物无敏感,最容易被忽视。

显微镜下的真相:细菌已在牙釉质内部形成微小通道(直径约50微米),若及时干预(涂氟、补牙),可阻止病变进展。

2.中龋(牙本质浅龋):冷热刺激短暂敏感

特征:龋洞加深,累及牙本质(牙釉质下方的多孔组织),洞口肉眼可见(直径1-2mm)。

疼痛信号:吃甜食、喝冰水时短暂酸痛,刺激去除后疼痛立即消失,许多人误以为“忍一忍就好”。

危险预警:牙本质中有数千根“牙本质小管”连接牙髓(牙神经),细菌代谢产物通过小管刺激牙髓,若不治疗,6-12个月内可能发展为深龋。

3.深龋(牙本质深龋):疼痛反复发作的“倒计时”

特征:龋洞深入牙本质深层,接近牙髓,洞口较大(直径>3mm),可见黑色腐质。

疼痛表现:冷热刺激疼痛持续数秒,食物嵌塞时胀痛,夜间可能隐痛(牙髓开始充血)。

临界点:此时牙髓处于“可逆性炎症”阶段,若及时清除腐质并垫底补牙,有望保住牙髓;若放任不管,细菌突破牙本质小管,感染牙髓,引发不可逆的牙髓炎。

4.牙髓炎/根尖周炎:剧烈疼痛的“终极阶段”

牙髓炎:牙髓组织化脓坏死,出现“搏动性剧痛”“夜间痛醒”“冷热刺激持续痛”,疼痛可放射至半侧头部。

根尖周炎:炎症扩散到牙根尖周围组织,牙齿浮出感、咬合痛(不敢咀嚼),根尖区牙龈红肿甚至形成脓肿。

后果:此时需根管治疗(抽除感染牙髓),若延误治疗,可能导致牙齿脱落、颌骨骨髓炎,甚至引发全身感染(如心内膜炎、败血症)。

三、为什么“不疼的蛀牙”更危险?三大核心原因解析

1.牙釉质“无神经保护”的陷阱

牙釉质是人体最坚硬的组织,但缺乏血管和神经,早期龋坏时不会传递疼痛信号。就像“外墙瓷砖出现裂缝时,室内可能毫无漏水迹象”,等到内墙渗水发霉,问题已严重。

2.细菌“隐性繁殖”的加速效应

蛀牙内部是一个“厌氧微环境”,细菌在深龋洞中大量繁殖(每克腐质含10^8个细菌),即使表面看似“小洞”,内部可能已形成复杂的细菌生物膜,加速牙体崩解。

3.治疗难度和成本的“指数级增长”

表格

蛀牙阶段症状治疗方式费用(人民币)治疗耗时预后效果

浅龋无症状涂氟、微创补牙200-500 20分钟完全恢复功能

中龋冷热敏感垫底+树脂补牙500-1000 30分钟保留健康牙髓

深龋食物嵌塞痛间接盖髓+补牙1000-2000 1小时牙髓存活概率70%

牙髓炎剧烈疼痛根管治疗+牙冠修复3000-8000 3-4次就诊牙齿脆性增加

根尖周炎咬合痛根管治疗+根尖手术5000+数月牙齿可能松动

数据显示,早期补牙的成功率超过95%,而牙髓炎患者即使接受根管治疗,10年内牙齿脱落风险是健康牙齿的3倍。

四、这些“无痛蛀牙”信号,千万别忽视!

即使没有明显疼痛,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1.牙齿表面异常:

牙齿出现白垩色斑块、褐色斑点或小黑洞(尤其后牙咬合面、牙缝附近)。

牙齿表面粗糙、有缺口(可能是早期釉质龋)。

2.功能异常:

吃米饭、面条等软食时,食物卡在牙缝或窝沟中,需用牙签剔除(可能存在隐匿性龋洞)。

刷牙时某颗牙齿对牙膏摩擦敏感(提示牙本质暴露)。

3.外观变化:

相邻牙齿之间的接触点变松(可能是邻面龋导致牙齿局部崩解)。

儿童乳牙出现“黑洞”(乳牙矿化程度低,龋坏速度比恒牙快3倍,即使不疼也需及时处理,避免影响恒牙胚)。

五、常见误区大破解:别让错误认知害了牙

❌误区1:“蛀牙不疼,说明细菌没活动,不用管”

✅真相:细菌在无氧环境下仍能代谢产酸(如乳酸、乙酸),即使不疼,龋洞也在以每月0.1-0.3mm的速度向深部进展,直到突破牙本质进入牙髓。

❌误区2:“乳牙反正要换,蛀牙不用补”

✅真相:乳牙蛀牙可能导致:

恒牙发育异常(乳牙龋坏感染恒牙胚,导致恒牙釉质缺陷)。

乳牙早失引发牙列拥挤(相邻牙齿倾斜,恒牙萌出空间不足)。

儿童咀嚼功能下降,影响营养吸收(乳牙承担60%的童年咀嚼力)。

❌误区3:“补牙要磨掉健康牙齿,不如等疼了再治”

✅真相:早期补牙仅需磨除少量腐质(浅龋磨除量<0.5mm),而深龋治疗需磨除更多牙体组织;若发展到根管治疗,牙齿失去牙髓营养供应,脆性增加,必须做牙冠保护,反而损失更多牙齿结构。

❌误区4:“用漱口水/抗敏感牙膏就能治好早期蛀牙”

✅真相:漱口水只能抑制细菌,无法修复已形成的龋洞;抗敏感牙膏可缓解牙本质敏感,但不能阻止龋坏进展。早期蛀牙唯一有效的治疗是去腐补牙,通过树脂或玻璃离子材料填充,阻止细菌进一步入侵。

六、科学护牙:从“预防蛀牙”到“早期止损”

1.日常预防:把蛀牙“扼杀在萌芽中”

有效刷牙:每天两次,每次2分钟,使用含氟牙膏(成人含氟量1000-1500ppm),重点清洁后牙窝沟和邻面(牙刷只能覆盖60%牙面,需配合牙线或冲牙器)。

控制糖分摄入:每天添加糖不超过25克(约6茶匙),喝完碳酸饮料后先用清水漱口,30分钟后再刷牙(酸性环境下牙釉质软化,立即刷牙易损伤)。

定期涂氟和窝沟封闭:

儿童每3-6个月涂氟一次,增强牙釉质抗酸能力。

六龄齿(第一恒磨牙)萌出后(6-8岁)及时做窝沟封闭,将窝沟点隙填平,减少细菌滞留。

2.早期干预:发现蛀牙别拖延

每年一次口腔检查:通过口内镜和X光片(根尖片或全景片)发现隐匿性龋(如邻面龋、根面龋),尤其40岁以上人群,牙龈退缩易发生根面龋。

微创补牙技术:早期浅龋可采用“渗透树脂治疗”(无需钻牙,渗透剂渗入脱矿牙釉质,阻止龋坏进展),中深龋选择复合树脂填充,最大限度保留健康牙体。

3.牙髓保护:深龋治疗的关键原则

间接盖髓术:深龋接近牙髓时,清除腐质后覆盖氢氧化钙制剂,促进修复性牙本质形成,保护牙髓活力(成功率约80%)。

一次性根管治疗:若已发生牙髓炎,现代牙科可在一次就诊中完成根管预备、消毒和填充,减少就诊次数和感染风险。

七、结语:疼痛是最后的警告,别等牙齿“呼救”才行动

蛀牙的可怕之处在于“温水煮青蛙”式的破坏——从无症状的浅龋到疼到失眠的牙髓炎,可能只需1-2年时间。许多人直到牙齿崩裂、牙龈流脓才就医,此时往往需要复杂治疗甚至拔牙。

记住:牙齿没有“自愈能力”,一旦出现龋洞,只会越来越大。定期检查、及时补牙,是性价比最高的护牙策略。下次洗牙时,主动要求医生做一次“龋齿风险评估”,借助专业工具(如龋齿探测仪)发现早期病变。

你的牙齿不会说话,但每一个小黑洞都是它发出的“求救信号”。别让“不疼就不管”的侥幸心理,最终让你付出剧痛和高昂治疗费用的代价。保护牙齿,从重视每一个“不疼的小蛀牙”开始。

(延伸思考:你知道吗?蛀牙不仅是口腔问题,还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口腔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可进入血液,诱发全身炎症反应。守护牙齿健康,就是守护整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赵伟 河南省南乐县人民医院 口腔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