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支气管哮喘:为何白天症状轻,晚上却加重,甚至憋醒?

2024-11-21 14:3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许多患者都有这样的体验:白天哮喘症状相对较轻,活动基本不受太大影响,可一到晚上,症状就明显加重,甚至会被憋醒。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

一、生理节律:激素与神经的“昼夜交响曲”

1.人体的生理节律在昼夜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对支气管哮喘的症状有着重要影响。从激素水平来看,糖皮质激素在控制哮喘炎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白天分泌量相对较高,而到了夜间,尤其是凌晨时分,分泌量会大幅下降。这就导致夜间气道炎症相对活跃,气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增强,炎症因子释放增多,从而引起气道水肿、分泌物增加,堵塞气道,使哮喘症状加重。

2.神经调节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对呼吸道的调节功能存在昼夜变化。白天时,交感神经兴奋度较高,它能够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和分泌物的增加,使气道保持相对扩张的状态,有利于气体交换,因此哮喘症状较轻。而到了晚上,交感神经兴奋度降低,副交感神经则占据主导地位。副交感神经兴奋会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并使纤毛运动减弱,导致气道阻力增加,从而诱发哮喘发作,使患者感到憋闷、呼吸困难。

二、睡眠环境:过敏原与空气质量的“夜间侵袭”

1.睡眠环境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夜间症状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夜间休息时,卧室的环境相对封闭,空气流通较差。如果卧室中存在尘螨、霉菌、花粉、动物皮屑等过敏原,这些过敏原就容易在室内积聚。当患者吸入这些过敏原后,会刺激呼吸道,引发过敏反应,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气道狭窄,从而加重哮喘症状。例如,床上用品是尘螨的重要滋生地,如果长时间不清洗更换,就可能积累大量的尘螨,增加患者接触过敏原的风险。

2.此外,夜间睡眠时,人们通常会张口呼吸,这会使口腔和呼吸道黏膜失去鼻腔的过滤和加温、加湿作用,干燥、寒冷的空气直接进入气道,刺激气道黏膜,引起气道痉挛,加重哮喘症状。而且,如果室内空气过于干燥,还会导致呼吸道黏膜水分丢失,使呼吸道分泌物变得黏稠,不易咳出,进一步堵塞气道,影响呼吸功能。

三、体位变化:平躺姿势的“呼吸挑战”

睡眠时的体位变化也是导致支气管哮喘夜间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患者平躺时,腹部脏器和膈肌会上移,挤压肺部,限制胸廓的扩张,减少肺通气量。同时,平躺姿势还会使回心血量增加,加重肺部的淤血,进一步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呼吸负担加重,使哮喘症状容易加剧。相比之下,白天患者处于站立或坐位时,胸廓能够充分扩张,肺通气量相对较大,呼吸较为顺畅,因此哮喘症状较轻。

四、呼吸道炎症:夜间的“炎症风暴”

支气管哮喘的本质是气道的慢性炎症,这种炎症在夜间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夜间,人体的免疫力相对较弱,呼吸道的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导致呼吸道感染。感染后,气道炎症会进一步加重,释放更多的炎症介质,如组胺、白三烯等,这些炎症介质会引起气道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和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加重哮喘症状。此外,夜间睡眠时,呼吸道黏膜的纤毛运动减弱,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能力下降,导致分泌物在气道内积聚,堵塞气道,也会加重呼吸困难。

五、心理因素:焦虑与紧张的“夜间放大”

心理因素在支气管哮喘的发作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夜间,周围环境相对安静,患者可能会更容易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对哮喘症状的担忧和恐惧情绪可能会加重。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加重哮喘症状。而且,夜间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也会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使哮喘更容易发作。

六、应对策略:多管齐下,改善夜间症状

针对支气管哮喘夜间加重的问题,患者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症状。首先,要保持卧室的清洁卫生,定期清洗床上用品,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过敏原的积聚。其次,要注意调节室内温湿度,保持空气湿润,避免吸入干燥、寒冷的空气。在睡眠姿势方面,可以尝试垫高头部或采用半卧位睡眠,减轻腹部脏器和膈肌对肺部的挤压。此外,患者要严格遵医嘱规律使用控制哮喘的药物,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长效β₂受体激动剂等,以控制气道炎症,减少哮喘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同时,患者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焦虑和紧张情绪,保证充足的睡眠。

支气管哮喘夜间加重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对于改善患者的夜间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王瑞杰 荥阳市人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