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炎夏日,高温如同无形的“杀手”,随时可能引发中暑危机。中暑并非小事,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作为急诊科的主管护师,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帮助大家全面了解中暑,从症状判断到现场急救,掌握应对中暑危机的正确方法,步步为“赢”。
一、认识中暑:高温下的健康威胁
1. 中暑的成因
中暑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当外界环境温度过高,人体通过辐射、传导、对流以及蒸发等方式散热困难,产热和散热失衡,就容易引发中暑。同时,一些人群由于自身身体状况,如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人,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在高温环境下中暑。此外,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剧烈运动,且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也是中暑的常见诱因。
2. 中暑的分类与分级
中暑一般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先兆中暑症状较轻,在高温环境下活动一段时间后,会感到口渴、头晕、耳鸣、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7.5℃。此时若能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片刻,补充水分,症状可很快缓解。
轻症中暑除了有先兆中暑的症状外,体温会升高到38℃以上,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或出现面色苍白、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病情可能进一步发展。
重症中暑最为严重,又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热痉挛多发生在大量出汗且口渴,饮水多而盐分补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钠浓度急速明显降低时,患者会突然出现阵发性四肢、腹壁肌肉,甚至胃肠道平滑肌痉挛和疼痛。热衰竭常发生在老年人及一时未能适应高温的人身上,由于大量出汗导致水、盐丢失,外周血管扩张引起血容量不足,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心慌、口渴、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或神志模糊,体温基本正常。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死亡率高,主要是由于人体在高温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导致核心体温迅速升高超过40℃,同时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如谵妄、惊厥、昏迷)等多器官系统损伤。
二、精准判断:识别中暑的蛛丝马迹
1. 观察症状
当身处高温环境,若有人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等症状,要警惕先兆中暑的可能。此时,需关注其体温变化,若体温略有升高,且出现面色变化,无论是潮红还是苍白,同时伴有皮肤状态改变,如灼热、湿冷等,结合出汗情况,若出汗过多或过少,都可能是轻症中暑的表现。一旦发现有人意识不清、抽搐,触摸皮肤发烫,甚至能感觉到体表温度明显高于正常,很可能是重症中暑,尤其是热射病,必须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2. 结合环境与活动情况
判断中暑不能仅依据症状,还要结合当时的环境和患者的活动情况。如果是在高温、高湿度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如闷热的室内、烈日下的户外,特别是长时间进行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后出现上述症状,中暑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例如,建筑工人在夏日高温下长时间露天作业,运动员在炎热天气进行长时间训练或比赛后,若出现不适症状,应优先考虑中暑。
三、现场急救:争分夺秒的生命救援
1. 先兆中暑与轻症中暑急救
一旦发现有人出现先兆中暑或轻症中暑症状,首先要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如大树下、阴凉的室内、有空调的房间等,让患者尽快脱离高温环境。然后帮助患者解开衣物,以利于散热,可解开领口、袖口、腰带等束缚性衣物。
接着,及时给患者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以让患者饮用适量的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每次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引起呕吐。如果患者意识清醒,也可让其吃一些含水量高的水果,如西瓜、黄瓜等,既能补充水分,又能补充部分电解质。同时,可以用湿毛巾擦拭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帮助患者降温。
2. 重症中暑急救
对于重症中暑患者,尤其是热射病患者,时间就是生命,必须争分夺秒进行急救。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要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将患者转移到温度较低的环境后,用大量的凉水喷洒患者全身,同时用湿毛巾擦拭,有条件的可以使用冰袋,放置在患者的额头、颈部两侧、腋窝、腹股沟及大腿根部等部位,以加快散热。但要注意避免直接将冰袋接触皮肤,可用毛巾包裹,防止冻伤皮肤。
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不清,要确保其呼吸道通畅,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引起窒息。不要随意给昏迷患者喂水或其他食物,以免发生呛咳。若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按照30次胸外按压、2次人工呼吸的比例进行,直到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四、预防为主:远离中暑危机
1. 合理安排活动与休息
在高温天气,尽量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这个气温最高的时段外出活动。如果必须外出,要做好防护措施,如戴宽边遮阳帽、打遮阳伞、戴太阳镜、涂抹防晒霜等。对于户外工作者和运动员,应合理安排工作和运动时间,增加休息次数,避免长时间连续作业或运动。工作或运动一段时间后,要到阴凉通风处休息片刻,恢复体力。
2. 及时补充水分与电解质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是预防中暑的关键。即使不感到口渴,也要定时饮水,每天至少饮用1500 - 2000毫升的水。高温环境下,除了喝白开水,还应适当补充电解质,可以饮用淡盐水、运动饮料等。在饮食方面,多吃一些含水量高、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冬瓜、苦瓜、西红柿、橙子等,既能补充水分,又能提供营养。
3. 关注特殊人群
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是中暑的高危人群,家人和照顾者要特别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对于老年人,要确保居住环境凉爽通风,定期查看老人的精神状态和体温情况。儿童在高温天气活动时,要及时提醒他们休息和补充水分。孕妇新陈代谢旺盛,更易中暑,孕期应尽量减少高温时段外出,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在高温天气要严格遵医嘱服药,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中暑危机在炎热的季节随时可能发生,但只要我们了解中暑的相关知识,能够准确判断症状,掌握正确的现场急救方法,并做好预防措施,就能有效应对中暑,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希望大家都能度过一个清凉、健康的夏天。
(刘琪燕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 急诊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