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经系统疾病的领域中,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渐冻症”,曾因其病情的迅猛进展和难以治愈的特性,被蒙上一层绝望的阴影。患者会逐渐出现肌肉无力、萎缩,直至全身“冻结”,失去行动、语言甚至呼吸能力。但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突破,渐冻症早已不再是“绝症”的代名词。如今,新的治疗理念、药物和技术不断涌现,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渐冻症的最新治疗进展。
一、渐冻症的传统治疗困境与认知突破
渐冻症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涉及遗传因素、氧化应激、神经炎症、蛋白质代谢异常等多个层面。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医学界对渐冻症的认知有限,治疗手段匮乏。1995年,利鲁唑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用于治疗渐冻症的药物,它通过抑制谷氨酸释放、减少神经元损伤,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但效果相对有限,且无法逆转疾病进程。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逐渐意识到,渐冻症并非单一病因导致的疾病,而是多种病理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认知的突破为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方向,也促使医学界不再局限于单一靶点的治疗,转而寻求多维度、综合性的干预手段。
二、渐冻症药物治疗的新突破
(一)新兴药物的研发与应用
近年来,多款新型药物陆续进入渐冻症的治疗领域。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2017年在美国获批用于渐冻症治疗。它能够对抗氧化应激,减少神经细胞的损伤,临床研究显示,依达拉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下降速度,为患者争取更多有质量的生存时间。
除了依达拉奉,许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药物也展现出了潜力。例如,针对神经炎症通路的药物,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减轻炎症反应对神经细胞的损害;作用于蛋白质代谢异常环节的药物,试图纠正错误折叠蛋白质的堆积,恢复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这些药物的研发,为渐冻症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二)基因治疗的曙光
基因治疗是渐冻症治疗领域最令人瞩目的进展之一。约10%的渐冻症病例与基因突变相关,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C9orf72等基因突变较为常见。针对这些致病基因,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基因治疗策略。
反义寡核苷酸(ASO)疗法便是其中之一。通过设计特定的ASO,能够与致病基因的mRNA结合,阻止异常蛋白质的合成。例如,针对SOD1基因突变的ASO药物,在动物实验和早期临床试验中,成功降低了突变蛋白的水平,延缓了疾病进展。此外,腺相关病毒(AAV)载体介导的基因治疗也在探索中,通过将正常基因导入神经细胞,弥补致病基因的缺陷,从根源上治疗疾病 。虽然基因治疗目前大多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但它为渐冻症的治愈带来了全新的可能。
三、非药物治疗的协同作用
(一)呼吸支持技术的进步
呼吸功能障碍是渐冻症患者面临的严重威胁,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无创通气技术不断完善。经鼻面罩或口鼻面罩进行的无创正压通气,能够在患者呼吸肌功能下降时,辅助其呼吸,改善氧合,延缓呼吸衰竭的发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同时,更先进的呼吸机设备具备更精准的压力调节、舒适的佩戴设计,减少了患者使用过程中的不适和并发症。
(二)康复治疗与生活辅助设备的优化
康复治疗在渐冻症患者的全程管理中至关重要。物理治疗师通过定制化的运动方案,帮助患者维持关节活动度、延缓肌肉萎缩;作业治疗则聚焦于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如进食、穿衣、洗漱等。此外,各类生活辅助设备的不断创新,也为患者带来便利。智能轮椅、可调节高度的病床、语音控制的智能家居系统等,让患者能够更自主地生活,减少对他人的依赖,提升生活尊严。
四、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兴起
渐冻症的复杂性决定了单一学科的治疗难以满足患者的全部需求。如今,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已成为渐冻症治疗的主流趋势。由神经内科医生、康复治疗师、呼吸科医生、营养师、心理医生等组成的专业团队,从疾病治疗、康复训练、呼吸管理、营养支持到心理疏导等多个方面,为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营养师根据患者不同阶段的吞咽功能和营养需求,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心理医生帮助患者和家属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心理韧性。这种多学科协作的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尽管渐冻症目前仍无法完全治愈,但医学的进步已让它不再是“无药可医”的绝症。从药物研发的新突破到基因治疗的探索,从先进的呼吸支持技术到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每一项进展都为患者点亮了希望之光。随着科研的持续深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终将攻克渐冻症这一难题,让更多患者摆脱“渐冻”的困境,重新拥抱自由而有质量的生活。对于渐冻症患者和家属而言,积极了解并参与新的治疗方案,保持乐观的心态,配合专业的医疗团队,同样是对抗疾病的重要力量 。
(刘海涛 平煤神马集团总医院 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