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健康问题,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 “甜蜜负担”。这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若血糖控制不佳,还会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和心血管疾病等。因此,有效控制血糖对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而在众多控糖方法中,平衡营养代谢是关键一环,它不仅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还能改善患者整体健康状况。本文将深入探讨糖尿病患者营养代谢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平衡营养代谢实现科学控糖。
一、糖尿病患者营养代谢的特点
1.葡萄糖利用受损:糖尿病患者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数量或功能改变,阻碍胰岛素发挥作用,使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量减少,葡萄糖无法充分转化为能量,大量滞留在血液中,导致高血糖。
2.糖类代谢异常:胰岛素分泌受损,致使糖原合成量减少,糖原分解增加,肝脏糖原储备不足,进而影响血糖稳定。
3.脂类代谢异常:机体缺乏能量,代谢失衡,迫使机体利用脂肪替代糖原供能,产生过多游离脂肪酸,进一步干扰糖类代谢。
4.蛋白质代谢异常:糖尿病患者肌肉组织对葡萄糖利用受限,机体不得不依靠代谢率低的蛋白质供能,这使得机体代谢进一步紊乱。
5.营养不良风险增加: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胃肠道吸收功能受损或肠黏膜营养不良,加之饮食限制和其他治疗措施,易影响患者营养状况。
二、平衡营养代谢的控糖方法
(一)合理摄入碳水化合物
1.控制总量: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主要能量来源,一般占总能量的 50% - 65%。糖友应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避免摄入过多导致血糖飙升,或过少引发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问题。
2.选择优质碳水:优先选择富含膳食纤维、消化吸收相对缓慢的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燕麦、糙米、全麦面包等)、薯类(红薯、土豆、山药等)和豆类(红豆、绿豆、黑豆等)。它们升糖指数较低,可使血糖缓慢上升,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例如,将普通白米饭换成糙米饭,餐后血糖上升幅度会明显减小。同时,减少精制谷物(白米、白面)和添加糖(糖果、饮料、糕点等)的摄入,这些食物消化吸收快,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
(二)优化蛋白质摄入
1.保证充足优质蛋白:蛋白质是身体重要组成部分,糖尿病患者应保证每日摄入充足优质蛋白质,如瘦肉(猪瘦肉、牛瘦肉、鸡肉等)、鱼类、蛋类、奶类和豆类。优质蛋白质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有助于维持肌肉量、增强免疫力。例如,每天喝一杯牛奶、吃一个鸡蛋,每周吃 2 - 3 次鱼,可满足部分蛋白质需求。
2.控制蛋白质来源:对于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患者,需根据肾功能调整蛋白质摄入量和来源。肾功能正常时,可适当增加优质蛋白摄入;肾功能受损时,应减少植物蛋白(如大豆蛋白)摄入,增加动物蛋白(如牛奶、鸡蛋蛋白)摄入,但总量也需控制,以防加重肾脏负担。
(三)科学安排脂肪摄入
1.控制脂肪总量:脂肪供能应占总能量的 20% - 30%。减少饱和脂肪(如动物油脂、肥肉、黄油等)和反式脂肪(如部分油炸食品、人造奶油、烘焙食品等)摄入,它们会升高血脂,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2.增加不饱和脂肪摄入:适当增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摄入,如橄榄油、亚麻籽油、鱼油、坚果等。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改善血脂,对心血管健康有益。例如,用橄榄油烹饪食物,每周吃 2 - 3 次深海鱼(三文鱼、金枪鱼等),可补充不饱和脂肪酸。
(四)重视膳食纤维摄入
1.膳食纤维的益处:膳食纤维可增加饱腹感,延缓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降低餐后血糖上升速度,还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2.膳食纤维来源:多吃蔬菜(每天 300 - 500 克)、水果(每天 200 - 350 克)、全谷物和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西兰花、菠菜、苹果、橙子、燕麦、红豆等。可将蔬菜作为每餐重要组成部分,保证每餐有一半蔬菜。
(五)注意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
1.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作用:糖尿病患者因代谢异常,可能缺乏某些维生素(如维生素 B1、B6、B12、C、D 等)和矿物质(如铬、锌、镁等)。这些营养素对维持身体正常代谢、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预防并发症有重要作用。
2.补充途径:通过均衡饮食摄入富含这些营养素的食物。例如,瘦肉、鱼类、坚果富含维生素 B 族和锌;新鲜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 C;晒太阳可促进维生素 D 合成;粗粮、豆类富含镁。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营养补充剂。
(六)合理分配三餐
1.遵循少食多餐原则: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导致血糖大幅波动。将每日食物分成 5 - 6 餐,包括三餐正餐和 2 - 3 次加餐。加餐可选择低糖水果、坚果、无糖酸奶等。
2.合理安排每餐比例:一般早餐占总能量 20% - 30%,午餐和晚餐各占 30% - 40%。可根据个人生活习惯和血糖波动情况适当调整。例如,若晚餐后血糖易升高,可适当减少晚餐主食量,增加蔬菜量。
三、其他有助于控糖的护理
1.适当运动:运动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降低血糖。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也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有助于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运动时间选择在餐后 1 - 2 小时,避免空腹运动引发低血糖。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后做好拉伸。
2.规律作息: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每晚 7 - 8 小时)。长期熬夜或睡眠不足会影响激素分泌和代谢功能,导致血糖升高。建立固定的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营造良好睡眠环境,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3.定期监测血糖:定期监测血糖,了解血糖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饮食、运动和治疗方案。根据医生建议,确定监测频率,一般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记录血糖数据,就诊时提供给医生参考。
4.保持良好心态:糖尿病是慢性疾病,治疗过程漫长,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不良情绪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血糖波动。患者应学会调整心态,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参加社交活动、听音乐、阅读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积极乐观心态。
糖尿病患者通过平衡营养代谢,合理安排饮食,结合适当运动、规律作息、定期监测血糖和保持良好心态等综合措施,可有效控制血糖,减轻 “甜蜜负担”,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和延缓并发症发生发展。在实施过程中,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并严格执行。相信在科学管理下,糖尿病患者能更好地掌控病情,享受健康生活。
(吕春芳 濮阳市中医医院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