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领域,肺栓塞因其高致死率和隐匿性,被形象地称为“隐形杀手”。它就像一颗潜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一旦发作,可能瞬间危及生命。那么,肺栓塞究竟是什么?为何如此危险?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和应对呢?
肺栓塞的成因与类型
肺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肺循环和右心功能出现障碍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最常见的栓子是血栓,它通常来源于下肢深静脉。当下肢深静脉形成血栓后,如果血栓脱落并随血液流动到肺动脉,就可能引发肺栓塞。除了血栓,脂肪滴、空气、羊水或肿瘤细胞等也可能成为栓子。
根据栓子的来源和性质,肺栓塞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中,肺血栓栓塞症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据了肺栓塞的大部分病例。其他类型还包括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这些不同类型的肺栓塞,虽然成因不同,但都会对肺部造成严重的损害。
症状隐匿,难以察觉
肺栓塞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并不特异,这也是它被称为“隐形杀手”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常见的症状是呼吸困难,患者可能会在活动后感觉喘不过气来。胸痛也是肺栓塞的一个常见症状,它通常突然发生,与呼吸有关,咳嗽时可能会加剧。有时候,患者还可能出现咯血,这通常是肺梗死的表现,但咯血量一般不多,颜色鲜红。
然而,肺栓塞的“三联征”——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并不一定会同时出现。事实上,很多肺栓塞患者可能只有其中的一两个症状,甚至完全没有症状。尤其是对于一些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或长期卧床的患者来说,他们的症状可能更加不典型,容易被误诊或漏诊。例如,老年患者肺栓塞首发症状可能是意识模糊或精神功能恶化,通常为心脏不能运输足够富氧血液至大脑和其他器官所致。
诊断复杂,易被忽视
由于肺栓塞的症状不特异,因此诊断起来并不容易。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评估。D二聚体检测是一个常用的检查方法,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标志物,当D二聚体升高时,可能提示存在血栓形成或溶解。但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升高并不一定就是肺栓塞,因为很多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D二聚体升高。
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以及CT肺动脉造影(CTPA)等检查也有助于肺栓塞的诊断。其中,CT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方法,它能够清晰地显示肺动脉及其分支的阻塞情况,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然而,由于肺栓塞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且一些基层医院可能缺乏先进的检查设备和技术,因此肺栓塞的误诊率和漏诊率仍然较高。
治疗及时,仍需警惕
治疗肺栓塞的方法主要有一般治疗、溶栓治疗、抗凝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以及介入治疗等。溶栓治疗是针对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治疗方法,它能迅速溶解血栓,恢复肺组织的血流灌注。但需要注意的是,溶栓治疗有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导致出血等并发症。抗凝治疗是肺栓塞的基本治疗方法,它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抗凝治疗的目的是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和扩大,从而减轻病情并预防复发。
对于溶栓治疗无效或存在溶栓禁忌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外科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取出栓子或切除受累的肺组织。而介入治疗则是一种创伤较小的治疗方法,如经导管碎栓、溶栓术等。
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肺栓塞的治疗效果也有了显著提高,但肺栓塞的死亡率仍然较高。据统计,肺栓塞的发病率约为117/10万人年,每年约有35万人发生肺栓塞,约8.5万人因肺栓塞而死亡。因此,我们仍然需要警惕肺栓塞的发生。
预防为主,守护健康
预防肺栓塞,关键在于识别并控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风险因素。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定期翻身、活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应穿着弹力袜,手术或创伤后的患者应尽早下床活动,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至关重要。戒烟、保持健康饮食、适当减重,这些都能有效降低肺栓塞的发生概率。
对于经常需要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的人来说,更要多饮水以稀释血液黏稠度,并定时站起来活动下肢。此外,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潜在疾病,也是预防肺栓塞的重要环节。
(薛赟 永城市人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