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营养“加油站”:儿童重症患者的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全攻略

2025-04-17 15:1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儿童重症医学科,重症患儿常因疾病导致食欲下降、消化吸收功能受损,甚至无法自主进食。此时,营养支持不仅是维持生命的基础,更是促进康复的关键“燃料”。科学合理的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能够为患儿提供精准的能量和营养素,助力其战胜病魔。

肠内营养:守护肠道屏障的“天然屏障”

肠内营养是通过胃肠道提供营养的方式,更符合人体生理特点,能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减少细菌移位和感染风险。对于胃肠道功能基本正常的患儿,应优先选择肠内营养。

适用场景与时机
 当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初步纠正后,即可启动肠内营养。例如,严重烧伤、创伤或脓毒血症患儿,若胃肠道功能允许,应尽早通过鼻胃管或胃造瘘管给予营养液。

营养液选择与个性化配方
 根据患儿的消化功能,营养液可分为整蛋白型、短肽型和氨基酸型。整蛋白型适用于消化功能正常的患儿;短肽型易吸收,适合消化功能受损者;氨基酸型则无需消化,直接吸收,适用于严重急性胰腺炎或短肠综合征患儿。此外,针对糖尿病、肿瘤、腹泻等特殊疾病,还有专用配方可供选择。

喂养方式与监测
 肠内营养可通过口服、鼻胃管、鼻空肠管或胃造瘘管进行。喂养速度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快导致腹胀、腹泻。喂养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儿的耐受性,如胃残余量、腹部体征及大便性状。若出现严重不耐受,可暂停喂养并调整方案。

肠外营养:生命通道的“最后防线”

当患儿胃肠道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耐受肠内营养时,肠外营养(TPN)成为唯一选择。通过静脉途径直接提供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维生素和矿物质,快速改善营养状况。

适用场景与禁忌
 肠外营养适用于合并胃肠功能障碍、严重腹腔感染或手术后的重症患儿。然而,在休克未纠正、严重酸碱失衡或肝性脑病时,应慎用或禁用肠外营养。

营养素配比与风险防控
 肠外营养需根据患儿的代谢特点精准配比。例如,氨基酸的供给量需根据年龄调整,3岁以下儿童应使用儿童专用氨基酸;脂肪乳剂提供非蛋白热量的25%-40%,但肝功能异常者需选用中长链脂肪乳剂。此外,肠外营养可能引发导管感染、代谢紊乱等并发症,需严格无菌操作并定期监测血糖、电解质和肝功能。

从肠外到肠内的过渡
 随着病情好转,应逐步从肠外营养过渡到肠内营养。例如,在撤机前,可通过经口或胃管给予等渗葡萄糖溶液,逐渐增加量和浓度,最终实现全肠内营养。

科学营养支持的实施要点

精准评估与动态调整
 营养支持需根据患儿的体重、疾病类型和代谢状态动态调整。例如,重症患儿的能量需求通常为25-30千卡/千克·天,但肥胖患儿需根据BMI调整,严重营养不良者则需分阶段增加热量供给。

多学科协作与家庭参与
 营养支持需要医生、护士、营养师和家属的紧密配合。医护人员需定期评估患儿的营养状况,调整喂养方案;家属则需掌握喂养技巧,观察患儿的反应,并及时反馈异常情况。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肠内营养可能引发腹泻、腹胀或误吸,肠外营养则可能导致感染或代谢紊乱。针对这些并发症,需采取预防措施,如选择合适的营养液、控制喂养速度、定期更换导管等。一旦发生并发症,需及时处理,避免病情恶化。

结语

儿童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也是一场科学与耐心的较量。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双引擎”。通过精准评估、个性化方案和多学科协作,我们能够为患儿提供最合适的营养支持,助力其早日恢复健康。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营养支持将更加精准化、个体化,为重症患儿带来更多希望。让我们携手同行,用科学的力量守护每一个幼小的生命。

 

(崔晨航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儿童重症医学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