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超300万例,其中约70%因院前急救延误导致终身残疾。当突发脑梗、脑出血时,大脑每分钟有190万个神经元死亡,黄金救治时间窗仅4.5小时。掌握科学的急救方法,就是在与死神赛跑。
一、黄金4.5小时:生死时速的真相
脑血管疾病急救是“院前+院内”接力赛。脑梗患者若在发病3小时内接受溶栓治疗,康复率可达50%;若延误至6小时,康复率骤降至10%。脑出血患者若能在发病1小时内控制颅内压,死亡率可降低40%。
典型案例:2025年1月,北京朝阳区62岁的张先生突发脑梗,家属立即拨打120并保持患者侧卧位。救护车12分钟抵达后,通过卒中绿色通道完成CT检查,28分钟内实施溶栓治疗,3天后患者已能独立行走。
二、四步急救法:普通人也能成为“第一棒英雄”
1. 精准识别:抓住3个关键信号
FAST原则:
Face(面部):微笑时嘴角歪斜
Arms(手臂):平举双臂10秒,一侧下垂
Speech(语言):重复简单句子出现含糊
Time(时间):立即拨打120
高危人群预警:高血压患者突发剧烈头痛,糖尿病患者出现单侧肢体麻木,需高度警惕脑出血。
2. 黄金姿势:侧卧位防窒息
清醒患者:半坐位,头抬高30°,减少脑充血
昏迷患者:
侧卧位,头部偏向一侧
清除口鼻分泌物(用干净纱布缠绕手指轻掏)
松开衣领、腰带,保持呼吸通畅
禁忌操作:禁止喂水喂药(易引发呛咳窒息)、禁止掐人中(可能加重脑损伤)
3. 科学搬运:减少二次伤害
转运原则:
使用硬质担架,避免颈部扭曲
头部专人保护,减少颠簸
救护车行驶速度控制在60km/h以内,路面不平缓时需减速
错误示范:2024年杭州某案例中,家属背扶患者下楼导致椎动脉撕裂,抢救无效死亡。
4. 院前准备:3件套提升救治效率
必备物品:
医保卡、既往病历(重点标注高血压/糖尿病用药史)
正在服用的药物(如降压药、抗凝药)
冰袋(用于头部降温,降低脑代谢)
信息传递:向120调度员清晰报告“疑似中风+患者年龄+具体地址”,避免询问“去哪家医院”等延误问题。
三、院内生死时速:3大技术突破治疗瓶颈
1. 闪电检查体系
5分钟快速分诊:
CT平扫鉴别脑梗/脑出血
多模式CT评估缺血半暗带
10分钟凝血检测: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7禁止溶栓
血小板计数<50×10⁹/L需输注血小板
2. 血管再通双保险
溶栓治疗:
适应症:发病<4.5小时,NIHSS评分<25分
药物选择:阿替普酶(rt-PA)0.9mg/kg静脉推注
取栓术:
适应症:大血管闭塞(如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
技术突破:2025年新型支架取栓器可实现“一次通过、完全再通”
3. 智能监护系统
颅内压监测:持续脑组织氧分压(PbtO₂)监测,指导降颅压治疗
神经电生理监测:脑电图(EEG)联合体感诱发电位(SSEP)评估脑功能预后
四、防患未然:三高人群的“护脑三件套”
1. 指标严控
血压:<130/80mmHg(年轻人需更严格)
血糖:空腹<7mmol/L,餐后<10mmol/L
血脂:LDL-C<1.8mmol/L(冠心病患者需<1.4mmol/L)
2. 生活方式革命
饮食:
每日盐摄入≤5g(约1啤酒瓶盖)
用蒸煮炖替代红烧油炸
增加ω-3脂肪酸摄入(每周吃2次深海鱼)
运动:
每日快走30分钟(微出汗即可)
太极拳训练可降低23%的脑卒中风险
3. 定期筛查
40岁以上:每年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TCD)
三高患者:每3个月监测血压/血糖/血脂
房颤患者:每6个月进行心脏超声+食道超声
五、特别提醒:这些误区可能致命!
1.盲目降压:脑出血急性期血压骤降会导致脑灌注不足,应维持收缩压140-160mmHg
2.过度镇静:阿片类药物可能掩盖病情变化,优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止痛
3.忽视体温:发热会加重脑损伤,体温>37.5℃需物理降温,>38.5℃使用退热药物
六、结语:脑血管疾病急救是系统工程,需要公众掌握科学知识、急救体系完善流程、医疗机构提升技术。记住:每提前1分钟救治,就能为患者挽回190万个神经元。从今天起,让我们共同筑起“护脑长城”,让生命不再因延误而凋零。
(郭放 郑州颐和医院 神经外科二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