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孩子抽抽了!把毛巾塞他嘴里!”在小区花园里,5岁癫痫患儿小林的奶奶情急之下将毛巾卷成条状塞进孩子口中,试图防止他“咬断舌头”。然而,几分钟后小林突然面色青紫、呼吸微弱,送医后诊断为异物性气道阻塞——塞入的毛巾碎屑被吸入气管,险些酿成窒息悲剧。这场因错误急救引发的二次伤害,暴露了一个被广泛误解的医学常识:癫痫发作时塞毛巾、压舌头等“保护性”操作,可能成为致命隐患。据统计,我国癫痫患者中约30%的家属曾采用不当急救措施,其中12%导致窒息、牙齿损伤等并发症。癫痫持续状态作为神经科急症,若未在30分钟内有效控制,每延误1小时死亡率增加20%。如何科学施救?本文将揭开常见误区,提供“黄金5分钟”急救指南。
一、癫痫持续状态:大脑的“失控风暴”
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 SE)是指连续癫痫发作超过5分钟,或两次发作间意识未完全恢复,是神经系统的“红色警报”。其本质是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的“恶性循环”,常见原因包括:
1. 儿童高发因素
· 热性惊厥延长:6个月至5岁儿童因高热引发的惊厥若持续>15分钟,可能进展为SE。
· 感染与代谢紊乱:脑炎、脑膜炎、低血糖、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占儿童SE病因的40%-60%。
· 遗传与结构异常:皮质发育不良、结节性硬化症等先天性脑病患儿更易反复发作。
2. 典型表现
· 强直-阵挛发作:全身肌肉强直收缩(弓背、咬牙)→阵挛性抽搐(四肢抽动)→意识丧失。
· 局灶性发作持续状态:一侧肢体不自主运动、感觉异常,或反复眨眼、咂嘴等自动症。
· 非惊厥性SE:意识模糊、行为异常(如胡言乱语、攻击行为),易被误认为“精神问题”。
案例:2岁男孩小轩因腹泻导致低钠血症,突发双眼上翻、四肢强直,家长误以为“受惊吓”未就医。30分钟后患儿呼吸暂停,急诊血钠仅115mmol/L(正常135-145mmol/L),确诊为低钠性脑病继发SE,经静脉补钠后恢复。
二、致命误区:塞毛巾的“保护”如何变“伤害”?
在癫痫急救中,“塞毛巾防咬舌”是流传最广的错误操作,其风险源于三大机制:
1. 异物吸入:从“防咬伤”到“窒息”的逆转
· 解剖风险:癫痫发作时,患儿下颌肌肉不自主收缩,口腔处于半开放状态。强行塞入毛巾可能导致:
· 毛巾碎屑脱落,被吸入气管(尤其婴幼儿气道直径仅2-3mm)。
· 毛巾占据口腔空间,阻碍呕吐物排出(SE患儿常伴胃内容物反流)。
· 数据警示:美国癫痫基金会统计显示,异物吸入是SE急救中第二大死亡原因(仅次于发作未控制),占比达18%。
2. 牙齿损伤:硬物压迫的“双重打击”
· 直接损伤:毛巾包裹的硬物(如筷子、勺柄)可能压碎门牙或切牙(儿童乳牙牙釉质薄,易折裂)。
· 间接损伤:抽搐时强行撬开口腔,可导致颞下颌关节脱位(表现为张口受限、耳前疼痛)。
3. 刺激加重发作:疼痛信号的“恶性循环”
· 塞入毛巾的操作可能触发患儿的防御性反应(如挣扎、屏气),反而延长发作时间。
· 动物实验:电刺激大鼠口腔黏膜可显著延长癫痫发作持续时间(p<0.01)。
案例:7岁女孩小雅因脑肿瘤继发SE,家长按“偏方”将铜钱塞入其口中,导致两颗门牙断裂、铜钱嵌顿于牙槽骨,需全麻下取出,术后感染风险增加3倍。
三、科学急救:黄金5分钟的“四步生命链”
发现患儿出现癫痫持续状态后,家长需立即启动“安全防护-体位管理-药物干预-转运监护”的标准化流程:
1. 确保环境安全:防止二次伤害
· 迅速将患儿移至平坦、柔软的地面(如床垫、瑜伽垫),远离尖锐物品、热水、楼梯等危险源。
· 禁忌动作:
· 不要按压患儿肢体(可能导致骨折或肌肉撕裂)。
· 不要向口中灌水或药物(易引发呛咳)。
2. 调整正确体位:畅通呼吸道“生命线”
· 侧卧位(恢复体位):
· 将患儿头部转向一侧,下巴微微抬起,利用重力使口腔分泌物自然流出。
· 若患儿意识不清,需用手指清除口腔异物(如呕吐物、假牙),但避免深入咽喉部(可能触发呕吐反射)。
· 婴儿特殊处理:小于1岁的患儿需托住颈部,保持头低脚高位(预防胃内容物反流)。
3. 药物干预:家庭急救的“临时武器”
· 直肠地西泮凝胶(如Diastat®):
· 剂量:0.5mg/kg(最大10mg),通过专用给药器注入直肠。
· 优势:无需注射,起效快(5分钟内),适合家庭使用。
· 鼻内咪达唑仑:
· 剂量:0.2mg/kg(最大10mg),用喷雾器喷入一侧鼻腔。
· 注意事项:需提前预充药物,避免光照分解。
· 禁忌:禁止使用口服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因发作时吞咽功能丧失,药物可能误入气管。
4. 紧急转运:把握“30分钟控制窗”
· 转运指征:
· 发作持续>5分钟未停止。
· 一次发作后30分钟内再次发作。
· 意识未恢复或呼吸异常(如呼吸频率>40次/分、发绀)。
· 途中监护:
· 持续记录发作时间、表现形式(如是否对称、有无眼球偏斜)。
· 若患儿呼吸停止,立即开始心肺复苏(CPR),并呼叫急救车。
四、长期管理:降低SE复发的“防护盾”
1. 规律用药:控制癫痫的“基石”
· 儿童常用抗癫痫药(AEDs)包括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托吡酯等,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血药浓度监测可提高疗效)。
· 撤药原则:若2-5年无发作,脑电图正常,可考虑缓慢减量(每3-6个月减量10%-25%),但需避免突然停药(复发风险增加3倍)。
2. 生活方式干预:减少触发因素
· 睡眠管理:保证每日10-12小时睡眠(睡眠剥夺是SE常见诱因)。
· 饮食调整:生酮饮食(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对药物难治性癫痫有效,但需在营养师指导下进行。
3. 应急预案:家庭与学校的“双保险”
· 制作“癫痫急救卡”:记录患儿用药史、过敏史、紧急联系人,并附发作时照片(便于医生快速识别)。
· 学校培训:教师需掌握SE识别与急救技能,教室配备急救包(含直肠地西泮、吸痰器)。
从塞毛巾的“本能保护”到科学急救的“理性应对”,癫痫持续状态的救治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更是一场对医学常识的普及战。每一次正确施救,都是对生命的尊重;每一次避免误区,都是对健康的守护——因为真正的“保护”,从来不是用危险对抗危险,而是用知识化解危机。
(刘振宇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儿童重症监护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