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日常所说的“保肝”,哪些行为是真正有效的,哪些是误区?

2024-06-20 15:1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器官之一,承担着解毒、合成、储存等重要功能。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保肝”成为许多人关注的话题。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关于“保肝”的认知存在不少误区,有些行为甚至可能适得其反。究竟哪些方法是真正有效的?哪些只是“伪科学”?本文将从科学角度为您解析。

首先,真正有效的“保肝”行为建立在健康的生活方式基础上。合理饮食是保护肝脏的关键。均衡摄入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深色蔬菜、水果(如蓝莓、胡萝卜)、坚果等,有助于减轻肝脏的氧化应激。此外,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豆类、瘦肉)能促进肝细胞修复,但过量蛋白质会增加肝脏负担,因此需注意适量。控制糖分和脂肪的摄入同样重要,高糖饮食可能导致脂肪肝,而过多饱和脂肪会加重肝脏代谢压力。

其次,戒酒是保护肝脏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酒精的代谢产物乙醛对肝细胞有直接毒性,长期饮酒会导致酒精性肝病,甚至肝硬化。有人认为“少量饮酒有益健康”,但对于肝脏而言,酒精并无安全剂量,最稳妥的做法是滴酒不沾。对于不得不饮酒的场合,建议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25克(约250毫升葡萄酒),女性不超过15克,并尽量避免空腹饮酒。

适度运动对肝脏健康也有显著益处。运动能促进新陈代谢,减少脂肪堆积,预防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表明,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如跑步),能有效改善肝功能。但需注意,过度运动可能引发氧化应激,反而损伤肝脏,因此应量力而行。

充足睡眠和规律作息同样不可忽视。肝脏在夜间进行重要的解毒和修复工作,长期熬夜或睡眠不足会影响其功能。成年人应保证每天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尽量避免熬夜。此外,情绪管理也很重要,长期压力过大会导致激素紊乱,间接影响肝脏健康,适当的放松和减压方式(如冥想、瑜伽)有助于维持肝脏正常功能。

然而,在“保肝”的热潮中,也存在许多误区。最常见的误区之一是依赖“保肝药物”或保健品。市面上许多标榜“护肝”的产品,如某些中药制剂、保健品,其实际效果缺乏严谨的科学依据,甚至可能含有不明成分,加重肝脏负担。肝脏本身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健康人无需额外服用“保肝药”,滥用药物反而可能造成药物性肝损伤。如果确实存在肝病,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而非自行服用保健品。

另一个误区是认为“吃肝补肝”。动物肝脏虽富含铁和维生素A,但过量摄入可能导致维生素A中毒或胆固醇升高,反而对健康不利。此外,动物肝脏可能残留毒素,并不适合作为“保肝”食物。真正的护肝饮食应注重均衡,而非单一食物的摄入。

“排毒疗法”也被许多人误认为是护肝良方。事实上,人体肝脏和肾脏本身就是高效的“排毒系统”,只要功能正常,无需额外“排毒”。市面上流行的“肝脏排毒套餐”“清肝茶”等,大多缺乏科学依据,部分产品甚至含有泻药成分,长期使用可能扰乱肠道菌群,损害健康。

此外,有人认为“脂肪肝只需少吃油即可”,这也是片面的。脂肪肝的成因复杂,除了高脂饮食外,高糖饮食、胰岛素抵抗、肥胖等因素同样重要。改善脂肪肝需综合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控制体重,而非单纯减少油脂摄入。

最后,定期体检是科学“保肝”的重要一环。许多肝病在早期并无明显症状,等到出现乏力、黄疸、腹胀等症状时,病情可能已进展至中晚期。建议成年人每年进行一次肝功能检查,高危人群(如乙肝携带者、长期饮酒者)更应加强监测,早期发现异常并及时干预。

总之,真正的“保肝”并非依赖某种神奇食物或药物,而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维护肝脏功能。合理饮食、戒酒、适度运动、规律作息是护肝的核心,而盲目跟风服用保健品、迷信偏方则可能适得其反。科学护肝,从日常点滴做起,才能让这一沉默的“劳模”器官持续为健康保驾护航。

(姜阿利 开封美宝空分医院 内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