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需要注意哪些副作用和禁忌?

2024-11-20 18:5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经典的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对冠心病、脑梗死等疾病的二级预防效果显著。然而,是药三分毒,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也可能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和风险。了解这些潜在问题,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至关重要,有助于在发挥药效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阿司匹林最常见的副作用集中在消化系统。许多患者长期服药后会出现胃部不适、恶心、反酸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发生消化道出血。这是因为阿司匹林会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当这种保护机制被破坏,胃酸就容易侵蚀胃壁,导致溃疡或出血。临床观察发现,即便是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mg/天),也可能使消化道出血风险增加2-4倍。对于既往有胃病病史的患者,这种风险更高。为减轻这种不良反应,医生通常会建议高危患者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如质子泵抑制剂。虽然肠溶片剂型能减少药物对胃部的直接刺激,但并不能完全消除出血风险。患者在服药期间若发现大便变黑或出现呕血,必须立即就医。

除了消化道问题,阿司匹林更值得警惕的是其可能引发的全身性出血风险。作为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在预防血栓形成的同时,也会影响正常的凝血功能。这可能导致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出现颅内出血或泌尿系统出血。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以及同时服用其他抗凝药物的患者,这种风险尤为突出。因此,长期服药者需要定期进行血常规和大便潜血检查。在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或牙科治疗前,应该提前与医生沟通是否需要暂时停药。日常生活中,患者还应避免同时服用其他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如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

过敏反应虽然相对少见,但也是阿司匹林使用者需要警惕的问题。部分患者服药后可能出现皮疹、荨麻疹等皮肤过敏症状,严重者会诱发哮喘发作,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这种情况在本身患有哮喘、鼻窦炎或鼻息肉的患者中更为常见,临床上称之为"阿司匹林哮喘"。一旦出现过敏症状,必须立即停药并寻求医疗帮助。对于已知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医生通常会选择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替代。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还可能对肝肾造成一定负担。肝脏是阿司匹林代谢的主要场所,长期大剂量用药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出现转氨酶升高等情况。在肾脏方面,阿司匹林可能影响肾脏血流,对已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造成进一步损害。因此,长期服药者需要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特别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阿司匹林的使用需要格外谨慎。研究表明,在病毒感染(如水痘或流感)期间服用阿司匹林,可能诱发雷氏综合征,这是一种以急性脑病和肝功能衰竭为特征的严重疾病。因此,除非在特定疾病(如川崎病)的治疗中由医生严格指导,否则不应给16岁以下儿童使用阿司匹林。

特殊人群的用药需要特别注意。孕妇在妊娠晚期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免增加分娩时的出血风险。哺乳期妇女如需用药应咨询医生,因为药物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此外,严重肝功能不全、未控制的高血压以及出血性疾病患者也应避免使用。

药物相互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阿司匹林与某些抗凝药物合用会大大增加出血风险;与糖皮质激素同用可能加重胃部损害;而某些降压药的效果可能被阿司匹林减弱。因此,患者在服用其他药物前,务必告知医生自己正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情况。

近年来,关于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争议不断。最新研究显示,对于没有明确心血管疾病的人群,阿司匹林的预防效果可能不足以抵消其带来的出血风险。因此,是否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应该由医生根据个体情况慎重评估,综合考虑年龄、基础疾病、出血风险等因素后决定。

总的来说,阿司匹林是一把双刃剑。合理使用可以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但忽视其潜在副作用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患者在长期服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身体反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保持良好的用药习惯。最重要的是,要与医生保持充分沟通,根据个体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这样才能在获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同时,将不良反应风险降到最低。

(姜阿利 开封美宝空分医院 内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