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就像人体内的 “高速公路网”,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一旦某段血管堵塞,就可能引发心梗、脑梗、下肢坏死等严重问题。因此,及时发现血管堵塞是预防致命疾病的关键。在众多血管检查中,CT 血管造影(简称 CTA)和传统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简称 DSA)是常用手段。但很多人会问:CT 血管造影真能查出血管堵没堵?它比传统造影更安全吗?今天就给大家介绍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血管堵塞:沉默的健康 “杀手”
血管堵塞是一种渐进性疾病,就像家里的水管长期使用后会结垢、变窄,甚至被杂物堵住。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一旦堵塞超过 50%,就可能出现胸闷、头晕、肢体麻木等不适;若完全堵塞,相应器官会因缺血迅速坏死 —— 心肌梗死、脑梗死等急症正是由此引发。要发现血管堵塞,不能仅靠症状判断。很多人直到突发心梗时才发现冠状动脉已严重堵塞,这是因为血管有 “代偿能力”,轻度狭窄时身体可能无明显反应。因此,通过影像学检查 “看清” 血管内部情况,是早期发现问题的关键。
二、CT 血管造影:无创的 “血管透视眼”
CT 血管造影(CTA)是近 20 年广泛应用的血管检查技术。简单来说,它的原理类似 “给血管拍 3D 照片”:医生通过静脉注射含碘的造影剂(显影剂),让造影剂随血液流遍全身血管;同时,CT 机快速旋转扫描,捕捉造影剂在血管内的流动轨迹;最后,计算机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将二维扫描数据合成为清晰的血管 3D 图像,让医生能直观看到血管是否通畅。
三、哪些血管堵塞能被 CTA 发现?
CTA 的 “视野” 很广,从头到脚的主要血管都能检查,尤其适用于以下场景:
1. 冠状动脉检查:排查冠心病。CTA 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是否有斑块、狭 窄或堵塞,对中度以上狭窄的检出准确率可达 90% 以上。对于胸痛但症状不典型的人,CTA 可作为初步筛查,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检查。
2. 脑血管检查:判断是否有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脑梗塞。比如突发头痛怀疑动脉瘤时,CTA 能快速定位瘤体大小和位置;对于脑梗患者,CTA 可明确堵塞的脑血管分支,为治疗争取时间。
3. 四肢血管检查:下肢静脉曲张、动脉硬化闭塞症(如下肢发凉、间歇性跛行)时,CTA 能显示下肢动脉是否狭窄、堵塞,以及堵塞的范围和程度。
4.主动脉检查:排查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急症。这类疾病凶险,CTA 能在几分钟内明确诊断,比传统检查更快捷。
四、CTA 的优势:快捷、无创、易普及
相比传统检查,CTA 最大的优势是无创—— 只需静脉扎针注射造影剂,无需穿刺动脉,检查过程约 10-30 分钟,患者几乎无痛苦。此外,CT 设备普及度高,县市级医院多有配备,适合基层医院作为初步筛查工具。
五、传统造影(DSA):血管检查的 “金标准”
提到 “造影”,临床最常用的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它的原理是:通过穿刺股动脉或桡动脉,将导管插入目标血管,直接注射造影剂,同时用 X 线拍摄,通过计算机去除骨骼、软组织等干扰,只显示血管影像。DSA 被称为血管检查的 “金标准”,因为它能实时动态显示血管血流情况,且图像分辨率极高,哪怕是微小的血管分支也能清晰呈现。更重要的是,DSA 不仅是检查手段,还能同步进行治疗 —— 如果发现血管狭窄或堵塞,可直接通过导管进行球囊扩张、放置支架等操作,实现 “检查 - 治疗” 一体化。但 DSA 是有创检查:穿刺动脉可能导致出血、血肿、动脉夹层;导管插入过程可能损伤血管内皮,引发血栓;术后需压迫穿刺点 6-24 小时,患者需卧床制动,可能出现腰酸、排尿困难等不适。此外,DSA 费用较高,且对设备和医生操作技术要求高,普及度不如 CTA。
六、CTA 比造影更安全吗?风险对比要客观
“安全” 是相对的,需从创伤性、并发症、适用人群三方面综合判断:
1.创伤性:CTA 更安全
CTA 是无创检查,仅需静脉注射,穿刺相关风险几乎为零;而 DSA 需穿刺动脉,可能出现: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发生率约 3%-5%);动脉痉挛、血栓形成(尤其糖尿病、高龄患者风险更高);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导致动脉夹层或感染。
2.造影剂风险:两者相近,需警惕过敏和肾损伤
无论是 CTA 还是 DSA,都需使用含碘造影剂,可能引发两类问题:
- 过敏反应:发生率约 1%-3%,多为轻度(皮疹、恶心),严重过敏(休克)仅 0.01%-0.05%。两类检查的过敏风险相近,检查前医生会询问过敏史(如海鲜过敏、碘过敏史),过敏体质者可能需提前注射抗过敏药。
- 肾损伤(造影剂肾病):造影剂需通过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患者)排泄能力弱,可能加重肾损伤。CTA 和 DSA 的造影剂用量不同(DSA 可能更多),但风险本质相同。检查前需抽血查肾功能,肾功能差者可能需提前水化(输液)或改用等渗造影剂。
3.辐射风险:CTA 辐射更低,DSA 需谨慎
CTA 和 DSA 都需 X 线照射,存在辐射风险:
- CTA 的辐射剂量因部位而异:冠状动脉 CTA 约 3-10 毫西弗(相当于 3-10 次胸部 CT),脑血管 CTA 约 2-5 毫西弗。随着技术进步,低剂量 CTA 已能将辐射降至 1-3 毫西弗,接近胸片水平。
- DSA 的辐射剂量更高:因需多角度、长时间曝光(尤其复杂操作时),一次冠状动脉 DSA 辐射约 5-20 毫西弗,若需反复操作,剂量可能更高。长期接触辐射的医生需穿铅衣防护,患者也需权衡必要性。对普通患者而言,偶尔一次 CTA 或 DSA 的辐射风险较低(年安全辐射剂量为 50 毫西弗),但孕妇、儿童需尽量避免,或选择无辐射的 MRI 血管造影。
从整体风险来看,CTA 的安全性高于 DSA—— 无创、并发症少、辐射较低,尤其适合作为初步筛查。但需注意:CTA 并非 “绝对安全”,其辐射和造影剂风险仍需警惕;而 DSA 虽然有创,但在精准诊断和治疗中不可替代。
结束语,CT 血管造影能有效检查血管堵塞,尤其在初步筛查和急症诊断中表现突出,且安全性整体优于传统有创造影(DSA)。但它不能完全替代 DSA—— 就像侦察兵能发现敌情,却不能直接作战,而 DSA 既是侦察兵,又是指挥官,能在发现问题时立即行动。临床中,两者往往互补:先用 CTA 筛查,发现问题后再用 DSA 确诊并治疗,既减少风险,又提高效率。最终选择哪种检查,需结合症状、病史、身体状况,由医生综合判断。记住:没有 “最好” 的检查,只有 “最适合” 的方案。
(杜峰 内黄县第二人民医院 CT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