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打呼噜≠睡得好!可能是身体在“报警”

2024-09-20 08:3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许多人认为,打呼噜是睡眠质量好的表现,甚至将其与“睡得香”划等号。然而,医学研究早已证实,频繁、大声的打呼噜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尤其是当伴随呼吸暂停时,更需警惕一种名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疾病。

一、打呼噜的生理机制

打呼噜的本质是睡眠中呼吸道受阻导致的振动发声。当人进入深度睡眠时,全身肌肉松弛,包括咽喉部的软组织。若因肥胖、下颌后缩、舌体肥大、扁桃体肿大等原因,导致上气道(如鼻咽、口咽、喉咽)空间狭窄,气流通过时便会冲击松弛的软组织,产生鼾声。

二、打呼噜为何与疾病相关?

单纯的打呼噜(鼾声均匀、无呼吸暂停)虽可能影响他人休息,但通常不直接危害健康。然而,若鼾声时断时续、伴随憋气或呼吸暂停(每次暂停超过10秒),则需高度警惕OSAHS。这种疾病会导致夜间反复缺氧和觉醒,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心血管损伤:长期缺氧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风险。

代谢紊乱:缺氧会干扰胰岛素敏感性,导致血糖升高,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同时,患者常伴随脂质代谢异常,易形成腹型肥胖。

认知功能下降:夜间频繁觉醒导致深度睡眠不足,长期可引发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甚至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

日间嗜睡与意外风险:患者白天易疲劳、嗜睡,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甚至增加交通事故风险。

三、哪些人需要特别警惕?

肥胖人群:颈部脂肪堆积会压迫气道,是OSAHS的主要危险因素。

颌面结构异常者:如小下颌、下颌后缩、鼻中隔偏曲等,导致气道先天狭窄。

中老年男性:男性患病率约为女性的2-3倍,绝经后女性风险上升。

长期饮酒或服用镇静药物者:酒精和药物会进一步松弛咽喉肌肉,加重气道阻塞。

慢性鼻炎、鼻窦炎患者:长期鼻塞会导致张口呼吸,增加气道塌陷风险。

四、如何诊断与干预?

若出现以下症状,建议及时进行睡眠监测(多导睡眠图):

鼾声响亮且不规律,伴随呼吸暂停或憋醒;

晨起头痛、口干,白天嗜睡、注意力下降;

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或血糖波动。

治疗方式需根据病因和严重程度选择:

生活方式调整:减肥、戒烟限酒、侧卧睡眠(可减少舌根后坠)、避免睡前服用镇静药物。

口腔矫治器:适用于轻中度患者,通过调整下颌位置扩大气道。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夜间佩戴面罩,通过机器输送空气保持气道通畅,是中度至重度患者的首选治疗。

手术:针对结构性异常(如扁桃体肥大、鼻中隔偏曲)进行矫正,但需严格评估手术指征。

五、预防胜于治疗

控制体重:BMI超过25者需积极减重。

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可改善气道肌肉功能。

睡眠环境优化:保持卧室安静、黑暗,避免仰卧睡眠(可在睡衣背部缝网球辅助侧卧)。

定期筛查:高危人群(如货车司机、高血压患者)建议每年进行睡眠评估。

打呼噜绝非“睡得香”的标志,而是身体发出的健康信号。从科学角度认识这一现象,及时干预,不仅能改善睡眠质量,更能降低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李海霞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呼吸内科一病区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