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头晕目眩为啥要查脑血管

2025-07-29 16:3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头晕目眩是神经内科门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年就诊率占全科门诊的5%-8%。尽管多数头晕由良性病因引发,但脑血管病变导致的头晕占高危病例的30%以上。这类头晕可能伴随脑梗死、脑出血等致命并发症,早期识别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将从脑血管解剖、病理机制、检查技术及鉴别诊断四个维度,系统解析头晕目眩与脑血管检查的关联性。

一、脑血管系统与平衡功能的解剖学基础

1. 脑干-小脑平衡调节中枢

脑干网状结构、前庭神经核团及小脑绒球小结叶构成人体平衡调节的核心网络。其中,前庭神经核接收内耳前庭器官传入的平衡信号,通过内侧纵束与眼外肌运动神经核相连,形成前庭-眼反射(VOR),维持视觉稳定;通过前庭脊髓束调节躯干肌张力,维持姿势平衡。小脑则通过比较计划运动与实际运动的差异,实现运动的精细协调。

2. 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特点

椎动脉在枕骨大孔处汇合成基底动脉,沿脑桥基底沟上行,分支供应脑干、小脑及部分大脑后动脉。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终末动脉特性: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等分支间缺乏充分侧支循环,一旦发生栓塞或痉挛,易导致局灶性缺血。

高代谢需求:小脑血流量占全脑的15%,但重量仅占10%,单位组织氧摄取率比大脑皮层高30%。

血流动力学复杂性:基底动脉尖部存在"水锤效应",血压波动时易形成湍流,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二、脑血管病变引发头晕的病理机制

1. 急性缺血性事件

脑干梗死:延髓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因椎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导致,表现为剧烈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同侧面部痛温觉丧失及对侧肢体共济失调。

小脑梗死: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梗死占后循环缺血的10%-15%,典型表现为突发眩晕、站立不稳、水平眼震,伴恶心呕吐但无听力障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发作时,头晕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可反复发作,是脑梗死的强烈预警信号。

2. 慢性血流动力学改变

椎动脉狭窄:颈椎病或动脉粥样硬化导致椎动脉起始部或颅内段狭窄,血流速度减慢,脑干灌注不足引发头晕。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检测到椎动脉血流速度降低(<30cm/s)或频谱形态异常。

基底动脉冗长扩张:基底动脉长度超过29.5mm或直径超过4.3mm时,易因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缺血,表现为位置性眩晕。

3. 出血性病变

小脑出血:占脑出血的10%,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眩晕、头痛、呕吐,伴共济失调及眼球震颤。头颅CT可见小脑半球高密度影,第四脑室受压变形。

脑干出血:桥脑出血占脑干出血的80%,少量出血即可导致眩晕、复视、交叉性瘫痪,严重者迅速陷入昏迷。

三、头晕患者脑血管检查的适应证与技术选择

1. 高危人群筛查标准

年龄≥50岁:随着年龄增长,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每年增加2%-3%。

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肥胖等可加速血管病变进展。

症状特征:突发眩晕伴以下任一症状需立即检查:

眼球震颤(尤其是垂直性或扭转性)

肢体共济失调

吞咽困难或构音障碍

意识障碍

2. 常用检查技术对比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无创、可重复,可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方向,但对操作者技术依赖性强,颅内段血管显示率约70%。

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无需注射造影剂,可清晰显示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对狭窄≥50%的病变敏感度达95%。

CT血管成像(CTA):空间分辨率高,可评估血管壁钙化及斑块性质,但需注射碘造影剂,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金标准,可动态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但为有创检查,并发症发生率约0.5%-1%。

四、头晕的鉴别诊断与临床决策

1. 需与脑血管病鉴别的常见疾病

前庭周围性病变: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Dix-Hallpike试验可诱发特征性眼震(扭转性,持续时间<1分钟)。

梅尼埃病:反复发作性眩晕(持续20分钟至12小时),伴波动性听力下降及耳闷胀感。

前庭神经炎:急性起病,持续数天的剧烈眩晕,伴自发性水平眼震,无听力障碍。

系统性疾病:

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导致脑灌注不足,立位血压较卧位下降≥20mmHg即可诊断。

贫血:血红蛋白<90g/L时,脑组织氧供不足引发头晕,伴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

药物副作用:抗癫痫药、镇静剂、抗高血压药等可影响前庭功能或血压调节。

2. 临床决策路径

急性头晕:生命体征不稳定者立即行头颅CT排除出血;稳定者48小时内完成MRA/CTA检查。

慢性头晕:持续超过3个月者需评估血管危险因素,必要时行DSA检查。

复发性头晕:每年发作≥3次者建议长期监测血压、血糖及血脂,每1-2年复查血管成像。

五、预防与治疗策略

1. 一级预防

生活方式干预:每日钠摄入<2.3g,饱和脂肪酸摄入<总热量的7%,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药物预防:高血压患者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糖尿病患者HbA1c<7%,LDL-C<1.8mmol/L。

2. 二级治疗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小时内静脉溶栓(阿替普酶),大血管闭塞者6小时内机械取栓。

慢性期:椎动脉狭窄≥70%且症状持续者可行支架置入术,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3个月。

3. 前庭康复训练

适应性训练:通过反复暴露于诱发眩晕的刺激(如转头),增强中枢前庭代偿能力。

习服训练:每日进行20分钟特定头位运动,逐步延长眩晕耐受时间。

六、结语

头晕目眩作为非特异性症状,其病因谱涵盖从良性前庭疾病到致命性脑血管事件的广泛范围。临床决策需遵循"高危症状优先排查、多学科协作鉴别、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原则。随着高分辨率血管成像技术的普及,早期识别无症状性脑血管病变已成为可能,这为降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提供了重要机遇。对于反复头晕患者,系统评估脑血管健康状态不仅是诊断需求,更是预防严重并发症的战略选择。

(周冰艳 原阳县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二病区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