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岁的王大爷最近半年总觉得双腿发凉,走几百米就小腿酸痛,休息一会儿才能继续走。起初以为是老寒腿,直到症状越来越严重,连日常买菜都成了难题,去医院一查才发现,竟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在作祟。这种悄无声息的血管疾病,正威胁着无数中老年人的行走自由,而介入手术,正在为患者打开一条重获 “足” 够活力的新通道。
一、下肢 “生命线” 为何会 “堵车”?
人体下肢动脉就像城市里的主干道,源源不断地将心脏泵出的富氧血液输送到双脚。正常的动脉血管内壁光滑且富有弹性,但随着年龄增长、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等危险因素的侵蚀,血管壁会逐渐堆积胆固醇、钙盐等物质,形成像水垢一样的 “斑块”。这些斑块不断生长,导致血管管腔狭窄甚至完全堵塞,就像主干道被施工围挡层层包围,最终引发下肢缺血。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初期患者可能仅感觉腿部发凉、麻木;随着病情加重,典型症状 “间歇性跛行” 出现 —— 行走一段距离后,小腿、臀部或大腿肌肉会因缺血产生酸胀、疼痛,休息几分钟后症状缓解,继续行走又会重复出现。若血管完全堵塞,患者会出现静息痛,即不活动时也会感到剧痛,夜间尤甚,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脚趾发黑、溃烂,面临截肢风险。
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以上人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超过 10%,而合并糖尿病、吸烟史的患者发病率更是高达 20% - 40%。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患者被限制的生活半径和日益下降的生活质量。
二、介入手术:微创时代的血管 “清道夫”
过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依靠传统外科手术,如血管搭桥。这种手术需要在患者身上切开较大创口,将健康血管移植到堵塞部位,创伤大、恢复慢,对于高龄、合并多种慢性病的患者风险极高。而介入手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介入手术堪称血管内的 “精准工程”。医生通过患者大腿根部或手腕的微小穿刺点,将纤细的导管顺着血管路径 “导航” 至病变部位。随后,利用球囊扩张技术撑开狭窄的血管,如同用打气筒疏通被压扁的软管;若血管壁过于坚硬,还会植入金属支架,像搭建 “血管隧道” 一样支撑起塌陷的管腔,恢复血流。整个过程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设备的实时监控下完成,医生能清晰看到血管内部情况,精准操作每一步。
与传统手术相比,介入手术优势显著:其一,创伤小,仅需针眼大小的创口,术后无需长时间卧床;其二,恢复快,多数患者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活动,一周内可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其三,安全性高,对患者心肺功能要求低,高龄、基础病多的患者也能耐受。更重要的是,介入手术可重复性强,若血管再次出现狭窄,还能通过微创手段二次干预。
三、介入手术全流程:从入院到康复
(一)术前评估
患者入院后,医生会通过超声、CT 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检查,精确评估血管堵塞的位置、程度和侧支循环情况。同时,全面检查患者的心肺功能、血糖、血压等指标,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
(二)手术过程
患者躺在介入手术台上,局部麻醉后,医生在穿刺点做一个 2 - 3 毫米的小切口,将导管插入血管。随着导管缓缓前行,DSA 屏幕上实时显示血管影像。到达病变部位后,先通过造影剂进一步确认堵塞位置,再依次进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操作。整个手术过程约 1 - 3 小时,患者全程保持清醒,几乎无明显疼痛感。
(三)术后护理
术后患者需卧床 6 - 8 小时,穿刺部位加压包扎,防止出血。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下肢皮温、足背动脉搏动情况。24 小时后,多数患者可正常活动,医生会指导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并定期复查血管通畅情况。
四、防患未然:守护下肢血管健康
虽然介入手术为患者带来希望,但疾病预防永远胜于治疗。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保护下肢血管:
1. 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定期体检,将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1. 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均衡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摄入;每周坚持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促进血液循环。
1. 重视早期信号:若出现下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及时就医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对于已经接受介入手术的患者,术后需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研究表明,规律服药和随访可使血管再狭窄率降低 40% 以上。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久坐久站,每天适当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不再是 “不可战胜” 的顽疾,介入手术如同点亮黑暗血管的明灯,让患者重新拥有自由行走的权利。但守护血管健康,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用科学的方法和积极的态度,为生命的 “双腿” 保驾护航。
(郑新闻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介入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