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一勺饭差点要命?吞咽障碍患者的“吃饭安全手册”来了!

2024-12-26 09:3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65岁的王大爷因脑卒中住院,某天早餐时突然剧烈呛咳,面色青紫,手指着喉咙说不出话。护士立即将他侧卧拍背,才从气道中清理出一块未嚼碎的馒头。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全球每10个脑卒中患者中就有7人存在吞咽障碍,而误吸导致的吸入性肺炎死亡率高达40%。对吞咽障碍患者而言,吃饭这件小事,实则是场生死博弈。

一、吞咽障碍:被忽视的“隐形杀手”

吞咽障碍并非单纯“吃饭慢”或“挑食”,而是由脑损伤、肌肉病变或神经退化引发的进食危机。

1.典型表现:

(1)进食时频繁呛咳,食物从嘴角漏出

(2)喝水后反复清嗓,吞咽后声音嘶哑

(3)进食时间延长,一口饭需分多次吞咽

(4)反复发热、肺部感染却找不到病因

2.致命风险:

食物误入气道会引发吸入性肺炎,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因窒息导致死亡。数据显示,吞咽障碍患者误吸发生率超40%,是老年人肺炎的首要诱因。

二、安全进食:从“餐前准备”到“应急处理”

1. 餐前准备:打造“防误吸堡垒”

(1)体位调整:

•能坐立者:保持躯干挺直,颈部前倾15°,双脚平稳触地

•卧床者:床头抬高30°-45°,头颈部前屈,偏瘫侧肩部垫软枕

•避免平躺进食,防止食物反流

(2)环境控制:

•关闭电视、手机,移除玩具等干扰物。研究显示,嘈杂环境会使患者注意力分散,呛咳风险增加3倍。

(3)工具选择:

•餐具:柄粗柄长、匙面小的防滑勺,容量5-10ml

•水杯:切口杯或吸管杯,避免仰头饮水

•餐盘:广口平盘或边缘倾斜的防洒盘

2. 食物选择:把好“入口第一关”

(1)性状改造:

遵循“稀的变稠、硬的变软”原则,例如:

•液体:水中加入增稠剂调成糊状

•固体:苹果蒸熟后打成泥,米饭煮成软粥

•避免混合质地食物(如汤泡饭、碎冰沙)

(2)一口量控制:

从3-5ml开始尝试,观察患者吞咽情况后逐步增加。若出现呛咳,立即减少至安全量。

禁忌清单:

•黏腻食物:汤圆、糯米糍、奶油蛋糕

•颗粒状食物:坚果、鱼刺、碎骨

•刺激性食物:过冷、过热、辛辣食品

3. 进食过程:执行“慢动作流程”

(1)步骤分解:

•将食物放在健侧舌后部

•等待患者主动吞咽后再喂下一口

•每口间隔至少15秒,避免催促

(2)观察信号:

•吞咽后发“啊”音,若声音含糊需空咽1-2次

•出现持续咳嗽、面色涨红,立即停止进食

4. 餐后护理:筑牢“安全防线”

(1)口腔清洁:

•用温开水漱口,检查口腔有无残留物。对无法漱口者,可用棉签蘸水擦拭。

(2)体位维持:

•进食后保持坐位或半卧位30分钟,防止食物反流。

(3)异常处理:

•轻微呛咳:鼓励患者咳嗽,轻拍背部

•严重窒息:立即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并呼叫急救

三、家庭护理:避免三大致命误区

误区1:“孩子/老人能吃就是福,多吃点有营养”

→ 纠正:过量进食会增加误吸风险,应遵循“少量多餐”原则,每日5-6餐,每餐200-300ml。

误区2:“用吸管喝水方便,还能锻炼肺活量”

→ 纠正:吸管饮水需仰头,易导致误吸。建议改用切口杯或加入凝固粉调稠液体。

误区3:“呛咳是正常现象,拍背就好了”

→ 纠正:频繁呛咳需警惕吸入性肺炎,应及时就医进行吞咽功能评估。

四、科技助力:吞咽障碍的“智能守护”

1.增稠剂:将液体调制成不同稠度,降低误吸风险

2.防呛水杯:通过特殊杯口设计,减少仰头幅度

3.智能餐具:内置传感器监测进食速度,超时震动提醒

五、专业干预:何时需要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诊:

1.进食后反复发热、咳嗽

2.体重1个月内下降超5%

3.持续流口水、说话含糊不清

•通过吞咽造影检查(VFSS)或纤维喉镜(FEES)可明确障碍部位,针对性进行:

1.口腔肌肉训练(如鼓腮、舔唇)

2.电刺激治疗

3.导管球囊扩张术

吞咽障碍患者的进食安全,需要家属用“显微镜”般的细心与“工程师”般的科学思维共同守护。记住:一口饭的背后,是生命的重量。当您为家人调整好餐椅角度、搅拌好食物稠度、控制好进食节奏时,便是在用最朴实的方式书写着爱的篇章。愿这本“安全手册”能化作守护的盾牌,让每个家庭都能远离“一勺饭要命”的悲剧,在餐桌上重拾温暖与欢笑。

(王东杰 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