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总是密切关注着每一个细微变化。当发现孩子频繁眨眼、清嗓子时,很多家长可能会先想到是眼部干涩或咽喉不适。然而,这些看似普通的小动作,有可能是儿童抽动症的早期表现。了解儿童抽动症的相关知识,及时识别早期症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一、认识儿童抽动症
儿童抽动症,全称为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多发于2 - 15岁儿童,男孩发病率略高于女孩。该病症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同时可能伴有爆发性发声和秽语 。目前,儿童抽动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普遍认为与遗传因素、神经生理、神经生化及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相互作用有关。
遗传因素在抽动症发病中占据重要地位。研究表明,若家族中有抽动症或其他精神类疾病患者,孩子患抽动症的风险会显著增加;神经生理方面,大脑基底神经节、额叶皮层等部位的功能异常,会影响神经信号传递,导致抽动症状出现;神经生化因素中,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经递质失衡,也与抽动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忽视,长期的心理压力、家庭矛盾、学习负担过重,以及感染、中毒、头部外伤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症状。
二、儿童抽动症的早期表现
(一)运动性抽动
1. 眼部抽动:频繁眨眼是儿童抽动症最常见的早期表现之一。孩子眨眼的频率明显高于正常情况,有时还会出现挤眉、翻白眼等动作。这些眼部抽动往往不受孩子控制,即使家长提醒,也难以短暂停止。
2. 面部抽动:除了眼部动作,孩子还可能出现歪嘴、咧嘴、努嘴、皱鼻等面部肌肉抽动症状。这些抽动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几种动作同时发生,导致孩子面部表情怪异。
3. 颈部及肩部抽动:表现为点头、摇头、仰头、耸肩等。例如,孩子可能会不自觉地频繁点头,或是将肩膀快速上抬又放下,动作刻板且反复。
4. 肢体抽动:随着病情发展,抽动可能累及到肢体,出现手臂突然抖动、甩动手臂、踢腿等动作。在写字、拿东西时,肢体抽动可能会更加明显,影响孩子正常的肢体活动。
(二)发声性抽动
1. 清嗓子:频繁清嗓子是早期常见的发声性抽动表现,孩子喉咙里好像总有异物,不断发出“吭吭”的声音,这种声音往往比较突兀,且在安静环境中尤为明显。
2. 吸鼻声:部分孩子会频繁发出吸鼻子的声音,即使鼻腔内没有过多分泌物,也会不自主地做出吸鼻动作,同时可能伴有“嗤嗤”的声响。
3. 其他发声:还可能出现类似咳嗽声、嗯嗯声、吼叫等不自主发声,这些声音可能突然出现,有时会吓到周围的人,也容易引起他人误解。
这些早期症状通常时好时坏,症状的强度、频率和部位也可能会发生变化。有时孩子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睡眠时,抽动症状会减轻或消失,而在情绪紧张、焦虑、疲劳时,症状则会加重。
三、家长需警惕的误区
很多家长在发现孩子频繁眨眼、清嗓子时,第一反应是带孩子去眼科或耳鼻喉科就诊,检查是否存在眼部或咽喉疾病。当检查结果正常,却仍不见症状缓解时,才可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是故意做出这些动作,通过批评、责骂试图纠正孩子行为,结果不仅无法改善症状,还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加重病情。此外,部分家长担心药物治疗的副作用,选择拖延观望,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这些误区都可能延误孩子病情,影响治疗效果。
四、及时诊断与治疗
如果孩子出现上述频繁眨眼、清嗓子等异常表现,且持续一段时间没有缓解,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儿童神经科或精神心理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观察症状表现、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如脑电图、头颅CT等),排除其他疾病后,做出准确诊断。
目前,儿童抽动症的治疗主要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管理。药物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来控制抽动症状;心理治疗同样关键,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疾病,减轻心理负担,缓解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同时也会对家长进行心理指导,改善家庭环境;在生活管理上,家长要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鼓励孩子多参加文体活动,释放压力。
儿童抽动症的早期表现常常容易被忽视或误解。作为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诊断。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帮助孩子摆脱抽动症的困扰,让孩子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李克南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儿科三病区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