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不适,多数时候只是疲劳或压力的短暂“提醒”,但有些头痛背后却隐藏着致命风险。神经内科临床数据显示,约15%的急性头痛与严重疾病相关,若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可能导致瘫痪甚至死亡。学会区分普通头痛与危险信号,是每个人的健康必修课。
一、先搞懂:你的头痛属于哪一类?
头痛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危险程度天差地别。
原发性头痛:无器质性病变,占头痛总数的85%,虽反复出现但无生命危险。
-紧张性头痛:最常见,约占50%,表现为双侧头部紧箍感、压迫感,像戴了顶紧帽子,通常与焦虑、疲劳、姿势不良相关,疼痛程度轻至中度,不会伴随恶心呕吐。
-偏头痛:具有家族遗传性,女性多见,疼痛多为单侧搏动性,常伴有畏光、畏声、恶心,部分患者发作前有视物模糊、闪光点等先兆。
继发性头痛:由其他疾病引发,占15%,其中20%可能危及生命。常见病因包括脑出血、脑肿瘤、脑炎、高血压急症等,疼痛特点是突然发生、程度剧烈或伴随其他异常症状。
二、牢记这6个“危险信号”,立即就医!
神经内科医生强调,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的头痛,必须在24小时内就诊:
1.突然发作的“一生最痛”
比如剧烈头痛像“被重锤击中”“炸开一样”,可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典型表现。这种出血多由动脉瘤破裂引起,死亡率高达40%,且每延迟1小时治疗,残疾风险增加5%。
2.伴随发烧和颈部僵硬
头痛同时体温超过38.5℃,脖子转动困难,低头时下巴无法碰到胸口,可能是脑炎或脑膜炎。这类感染若不及时治疗,数小时内可能进展为昏迷。
3.头痛后肢体活动失灵
出现一侧手脚无力、麻木、说话含糊不清、嘴角歪斜等症状,提示可能存在脑卒中(中风)。研究显示,脑卒中黄金救治时间为发病后4.5小时内,每延误1分钟,脑细胞死亡约190万个。
4.晨起痛醒且逐渐加重
清晨或夜间被痛醒,起身活动后略有缓解,随病程进展疼痛越来越重,可能是脑肿瘤或脑积水。这类头痛因颅内压增高引起,常伴有呕吐,且呕吐后头痛暂时减轻。
5.外伤后72小时内出现的头痛
头部受到撞击后即使没有明显伤口,若72小时内出现头痛,或原有头痛加重,可能是颅内血肿。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常在外伤后数周才显现症状。
6.50岁后首次发作的头痛
中老年人突然出现新类型头痛,需警惕颞动脉炎或脑血管疾病。颞动脉炎若不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
三、家庭初步鉴别:3个简单自测方法
1.血压检测
高血压患者若头痛时血压超过180/110mmHg,可能是高血压急症,需立即降压处理,否则可能引发脑出血。
2.体位变化试验
平躺时头痛加重,坐起后15分钟减轻,提示颅内压增高,可能与脑肿瘤、脑积水相关;若站立时头痛加重,躺下缓解,则可能是低颅压头痛,多与脑脊液漏有关。
3.止痛药效果测试
原发性头痛服用普通止痛药(如布洛芬)后30分钟-1小时通常会缓解;若连续2天服药无效,或止痛药剂量需不断加大才能控制,应及时就医排查病因。
四、日常预防:减少头痛发作的5个实用技巧
1.建立头痛日记
记录发作时间、持续时长、诱因(如睡眠不足、饮食、天气变化)、伴随症状和缓解方式,就诊时能帮助医生快速判断病因。
2.规避明确诱因
-偏头痛患者需远离巧克力、红酒、奶酪等含酪胺的食物;
-紧张性头痛者应避免长期低头看手机,每小时起身活动颈肩;
-高血压患者需规律服药,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3.保持规律作息
睡眠不足或过多都会诱发头痛,成年人建议每天保持7-8小时睡眠,尽量固定入睡和起床时间。
4.科学缓解紧张
每天10分钟深呼吸练习(吸气4秒-屏息4秒-呼气6秒),可降低颈肩肌肉紧张度,减少紧张性头痛发作频率。
5.谨慎使用止痛药
连续服用止痛药超过10天/月可能导致药物过量性头痛,建议同一药物每月使用不超过8天,如需长期用药应咨询医生。
五、就医指南:该挂哪个科?做哪些检查?
出现危险信号的头痛首诊建议挂神经内科,医生会根据情况安排以下检查:
-头颅CT:快速排查脑出血、脑肿瘤等急症,适合急性剧烈头痛;
-头颅MRI:比CT更清晰显示脑组织细节,适合慢性头痛或怀疑脑炎、肿瘤的情况;
-腰椎穿刺:用于鉴别脑炎、脑膜炎或测颅内压,需在排除脑出血后进行;
-血压和血液检查:评估是否存在高血压急症、感染或代谢异常。
总结:头痛是身体的“预警系统”
头痛本身不是病,而是身体发出的“信号”。大多数时候它只是疲劳的“牢骚”,但当信号变得“尖锐刺耳”时,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记住:普通头痛可以等,但危险头痛等不起。学会分辨头痛背后的含义,既能避免不必要的恐慌,也能在关键时刻为自己和家人争取生机。定期体检、规律作息、关注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才是应对头痛最可靠的方式。
(孙立强 安阳市人民医院 老年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