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止痛药不能乱吃!这些西药止痛误区你中招了吗?

2025-08-22 18:3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头痛吃片布洛芬,牙痛来粒去痛片…… 止痛药似乎成了很多人对抗疼痛的 “万能药”。然而,当我们随手从药箱里拿出止痛药时,可能正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误区。止痛药绝非简单的 “一吃了之”,错误服用不仅无法有效止痛,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下面这些西药止痛误区,你是否也曾中招?

误区一:疼痛难忍就吃止痛药,越快止痛越好
很多人认为,疼痛是身体发出的 “警报”,而止痛药就是 “关闭警报” 的开关。一旦疼痛来袭,便迫不及待地服用止痛药,希望能快速缓解痛苦。但事实上,疼痛是机体对疾病的一种防御反应,盲目止痛可能掩盖病情。例如,阑尾炎发作初期,患者会出现转移性右下腹痛,如果此时服用止痛药,疼痛暂时缓解,会导致医生难以判断病情,延误治疗,甚至可能引发阑尾穿孔、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从药物起效原理来看,常见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来减轻炎症和疼痛,这个过程需要一定时间。以布洛芬为例,一般在服药后 30 分钟到 1 小时开始起效,2 - 3 小时达到血药浓度峰值。急于求成而过量服用,不仅不会加快止痛速度,反而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如消化道溃疡、出血,以及肝肾功能损伤等。正确的做法是,出现疼痛后先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止痛药,切不可自行盲目用药。

误区二:多种止痛药一起吃,止痛效果更强
“单吃一种药不管用,那就多吃几种,效果肯定更好。” 抱着这样的想法,不少人会同时服用多种止痛药。然而,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增强止痛效果,反而会让身体承受更大的负担。不同种类的止痛药,虽然作用机制相似,但成分和不良反应存在差异。同时服用多种止痛药,相当于加大了药物剂量,容易超出人体的耐受范围。

比如,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都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它们的作用靶点相同,同时服用不会增加止痛效果,却会显著增加肝损伤的风险。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就曾发出警告,过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导致严重的肝衰竭。此外,多种止痛药叠加使用还可能引发更多的胃肠道不适、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如果一种止痛药效果不佳,应及时咨询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而不是擅自增加药物种类。

误区三:止痛药没有成瘾性,可以随意服用
很多人认为,只有吗啡、杜冷丁等强效阿片类止痛药才会成瘾,像布洛芬、阿司匹林这类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不存在成瘾问题,可以放心随意服用。实际上,虽然非甾体类抗炎药不属于成瘾性药物,但长期、大量使用也会带来依赖性。这里的依赖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精神成瘾,而是身体对药物产生了适应性,一旦停药,可能会出现反跳性疼痛加重等戒断症状。

而阿片类止痛药的成瘾风险则更高。这类药物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阿片受体结合,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同时会刺激大脑奖赏系统,产生欣快感。如果不合理使用,很容易导致成瘾。有研究表明,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慢性非癌性疼痛,成瘾发生率约为 4% - 15% 。因此,无论是哪种止痛药,都必须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切不可因为侥幸心理而随意服用。

误区四:止痛药对所有人都适用
有人看到家人或朋友吃某种止痛药效果好,便认为自己也可以服用同样的药物。但实际上,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疼痛原因和药物耐受性都不同,同一种止痛药并非适用于所有人。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以及患有某些基础疾病的人群,在使用止痛药时都有特殊的注意事项。

孕妇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心血管系统发育,导致动脉导管提前关闭;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使用止痛药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有胃溃疡、哮喘、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患者,在选择止痛药时也需要谨慎。例如,阿司匹林可能诱发哮喘发作,有哮喘病史的患者应避免使用;患有胃溃疡的患者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会进一步损伤胃黏膜,增加胃出血的风险。因此,在使用止痛药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必要时咨询医生或药师,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

疼痛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止痛药是帮助我们缓解痛苦的工具,但使用这个工具需要遵循科学的方法。避开上述西药止痛误区,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才能既有效止痛,又保障身体健康。当疼痛持续或加重时,一定要及时就医,查明病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依赖止痛药 “治标不治本”。

(库安涛 郑州市金水区国基路沙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药剂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