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中老年人常因腿痛而困扰,往往将其归咎于“老寒腿”或认为是缺钙所致。然而,腿痛并非总是那么简单,它可能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的早期预警信号。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揭示其症状、危害及预防治疗之道。
一、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由于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后,斑块沉积于动脉壁上,造成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阻塞的一种慢性疾病。当病变累及供应下肢血液的主要动脉时,就会引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该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且随着社会老龄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报警信号”
1.间歇性跛行:这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最典型的症状。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由于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肌肉供血不足,出现下肢肌肉疼痛、酸胀或无力,休息后症状缓解。疼痛部位多位于小腿,但也可累及大腿或臀部。
2.下肢疼痛:表现为静息痛或夜间痛。静息痛通常发生在疾病晚期,下肢持续性疼痛,尤其在平卧时加重,需将下肢下垂以缓解疼痛。夜间痛则与平卧时下肢血流减少有关,严重影响睡眠质量。
3.皮肤温度降低:患肢皮肤温度明显降低,触摸时可明显感觉到患肢较健侧发凉。这是由于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下肢血流减少,皮肤和皮下组织供血不足所致。
4.皮肤颜色改变:患肢皮肤颜色可能出现苍白、发绀或潮红。苍白是由于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皮肤缺血所致,发绀则是由于静脉回流障碍导致血液淤滞所致。潮红则可能与局部炎症反应或侧支循环建立有关。
5.足部溃疡或坏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晚期患者可能出现足部溃疡或坏疽,通常发生在足趾或足跟等易受压迫部位。溃疡多呈干性,边缘清晰,基底苍白,常伴有剧烈疼痛。坏疽则表现为局部组织坏死,呈黑色或褐色,可伴有恶臭。
三、如何预防和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1.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2.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和血管扩张药物等,以防止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3.血管腔内治疗: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选择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等血管腔内治疗方法,以恢复血流。
4.外科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如动脉旁路移植术等。
5.康复治疗:患者在治疗后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包括下肢功能锻炼、物理治疗等,以增强下肢肌肉力量,促进血液循环。
四、结语
腿痛并非总是“老寒腿”或缺钙那么简单,它可能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早期预警信号。因此,中老年人应提高警惕,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并接受规范治疗。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血管腔内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综合手段,可以有效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让我们共同关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守护健康双腿!
(乔振涛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大血管外科/腔内血管外科病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