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齿,作为人类进化留下的“遗迹”,常在青春晚期至成年早期悄然萌出,往往伴随着无尽困扰。这颗被称为“第三磨牙”的器官,在现代人口腔中常常显得格格不入。并非所有智齿都需要拔除,但当其存在威胁到口腔健康时,拔除便成为不容置疑的医疗选择。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智齿非拔不可?
阻生智齿:口腔中的“定时炸弹”
最迫切需要拔除的是阻生智齿。由于现代人颌骨逐渐退化,缺乏足够空间容纳智齿,导致其无法正常萌出。阻生智齿分为多种类型:近中阻生(向前倾斜)、垂直阻生(部分萌出)、水平阻生(完全水平生长)以及倒置阻生(完全颠倒)。特别是水平阻生智齿,宛如一颗“卧倒”的牙齿,其牙冠直接顶住邻牙牙根,不仅无法发挥咀嚼功能,更会持续挤压邻牙,导致邻牙牙根吸收、牙体损伤,甚至可能造成第二磨牙的过早脱落。这种破坏往往悄无声息地进行,等到患者感到疼痛时,邻牙通常已遭受不可逆的损伤。
反复发作的冠周炎:感染之源
部分萌出的智齿,其牙冠表面常被牙龈组织部分覆盖,形成难以清洁的“盲袋”。这个隐蔽空间成为食物残渣和细菌滋生的温床,一旦身体抵抗力下降,就会引发急性智齿冠周炎——牙龈红肿疼痛、张口受限、甚至伴随面部肿胀和全身发热。这种炎症往往反复发作,每次发作都带来巨大痛苦。更危险的是,口腔颌面部血管丰富,感染可能向周边间隙扩散,引起面颊部蜂窝织炎、颌骨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龋坏风险与牙列不齐
即使智齿勉强正位萌出,也常因位置过于靠后难以清洁,使其自身和邻牙成为龋病高发区。临床常见智齿与第二磨牙相邻面发生“邻面龋”,这种龋坏位置隐蔽,发现时往往已经深入牙本质,甚至累及牙髓。同时,萌出过程中的智齿会对前牙产生持续挤压力量,可能导致整个牙列拥挤变形。尤其对于经过正畸治疗的患者,智齿的萌出力量足以破坏矫治成果,使原本排列整齐的牙齿再次变得拥挤不齐。
囊肿与肿瘤的潜在风险
埋伏在颌骨内的智齿还存在一个隐匿风险:可能诱发牙源性囊肿。最常见的含牙囊肿通常无痛且生长缓慢,但会逐渐破坏颌骨结构,导致骨质大量丧失。极少数情况下,这些囊肿还可能发生癌变。虽然发生率不高,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通过X光片尤其是全景片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这些潜在问题。
特殊情况下的预防性拔除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即使智齿暂时没有引起症状,也会建议预防性拔除。例如正畸治疗前,为获得足够排齐空间;颌骨放疗前,避免将来埋伏牙引发放射性骨坏死;或心脏瓣膜病患者,预防智齿成为感染灶导致菌血症。这些情况下,拔除智齿是基于整体健康管理的必要考量。
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智齿都必须拔除。如果智齿完全正位萌出、有对颌牙形成良好咬合关系、能够清洁到位且无任何症状,则可以保留并定期观察。然而,对于已经或可能造成问题的智齿,及时拔除是最明智的选择。拔除时机也有讲究,一般建议在17-25岁之间,此时牙根未完全形成,骨弹性较好,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智齿的去留之争本质上是风险与收益的权衡。留下不该留的智齿,犹如在口腔中埋下隐患;而拔除可留可不留的智齿,也并非最佳选择。因此,定期进行口腔检查,通过影像学评估智齿状态,听取专业牙医的建议,才能在这场“智齿之争”中做出最有利于长期口腔健康的决策。
(贾艳春 睢阳艳青口腔门诊部 口腔科)